2016年国家公务员时政热点:华图网校一周精选(8月17日-21日)
News 3:“打干亲”成腐败新温床 “一禁了之”难以治本
“打干亲”成腐败新温床张浩/漫画
“打干亲”已成腐败新温床
反腐专家建议加强制度建设防止利益输送
不久前,四川省青神县40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公开承诺,不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与任何人通过“打干亲家”“认干爹干妈”“认干兄弟”“认干儿女”等方式“打干亲”,并有50余名党员干部现场解除“干亲”关系。“打干亲”一度成为网络搜索热词。
官员“打干亲”有哪些危害?“打干亲”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关系?官商关系如何防微杜渐?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反腐专家。
官场流行“打干亲”
“打干亲”,是从四川“袍哥”文化衍生而来的,但近年来却一度衍变为部分党员干部之间“搞依附”“拉关系”的缘由。据当地纪委介绍,在青神,“打干亲”的党员干部比较普遍,有的人甚至打了几个干亲。青神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泽利与一位开发商老板“打干亲”,先后收受财物180.66万元,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为此,青神县出台“六不准”规定,禁止党员领导干部“打干亲”,以此来预防腐败,纯洁党内关系。
其实,这并不是“打干亲”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早在2014年,四川省泸州市纪委就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干部认真自查“打干亲”问题,有干亲关系的必须立即解除,领导干部要签“不打干亲”承诺书。
记者发现,“打干亲”一词,中央巡视组在向四川反馈巡视情况时也曾使用。2014年10月,中央第九巡视组向四川省反馈巡视情况时指出:在一段时间内,一些领导干部插手国有企业转制、矿产水电土地资源出让、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教育、卫生、政法、交通、国土资源等部门腐败案件高发频发,“靠山吃山”现象突出;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利用节日和红白喜事收受红包。
“打干亲”现象在一些地方干部队伍中有着广泛的市场。“干爹”“干女儿”“干儿子”“干妹妹”等在江苏、河北、湖南、安徽、贵州多地官场频繁出现,为害不浅。
《解放日报》曾这样报道“认干亲”的危害性:“认干亲”,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如今被一些贪官利用,看中的恰恰就是一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既然认了“干亲”,那么替其搭个桥、帮个忙不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事?而行贿、受贿不也成了“亲情”之间的“礼尚往来”?可以想见,“打干亲”已俨然成为产生腐败的新温床。
易形成庇护式腐败
对于“打干亲”现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认为,它原属民间传统习俗,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有的是出于封建迷信考虑,觉得认干亲可以让小孩免于灾病,给他们带来好运气。但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孩子身体好不好、会不会得病、未来有没有好运气,跟干亲完全没有关系。”
任建明指出,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文明进步,“打干亲”现象应是越来越少。若某一地方存在许多认干亲现象,其背后往往另有原因和意图。
“对于官员群体,要有更高的要求。官员不应该通过结干亲建立特殊社会关系。”任建明说,若是官员与官员间或官员与商人间结成此种关系,可推断其背后存有一些不合理、不正当的诉求,双方期望以干亲关系,进一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高压反腐之下,能够建立“攻守同盟”。
“我曾写过几篇文章谈庇护制,它是一种恩主——侍从关系。当这种关系被运用于政治生活中时,与腐败就有了天然的联姻,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庇护式腐败。”在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湘波看来,官员之间的“干亲”关系,是庇护制的一种反映。
“在庇护式腐败关系网络中,位高权重的庇护者,往往直接或间接利用公权力、公共资源,来构建庇护网络,为亲信等被庇护者散播利益和好处;而被庇护者则提供自己的忠诚或输送金钱、美色利益。”田湘波表示,在这个庇护的网络中,庇护者与被庇护者往往抱成一团,利益均沾,形成腐败的封闭圈子。腐败圈子里面的人则构成互惠关系、相互勾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导致群案、窝案、串案的发生。
任建明还指出,“打干亲”属于中央三令五申禁止的搞山头主义、圈子文化、利益集团的一种表现。“这些党纪所禁止的、不健康的小圈子,从本质上破坏了政治生态,使政治生态庸俗化。”他举例说,比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的“圈子”,便属于一个典型。季建业利用手中权力,长期为身边的商人创造“机会”。这些商人获益后,又以为季家办事或送现金、房产等方式“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