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省考综合备考:哪儿都走就是不走心
本文是:2016省考综合备考之时事评论“哪儿都走就是不走心”。详见正文来扒一扒真人秀背后的事情。
2016省考综合备考之时事评论:“哪儿都走就是不走心”
跟风秀,秀出视觉疲劳和原创力匮乏
面对零下30度、滴水成冰的严寒,超过200种室内外游戏、冰雪运动互动PK……今年2月份登录荧屏的《冰雪奇迹》,力邀钟丽缇、沙宝亮、王濛等明星加盟,惊险刺激的镜头画面让人叹为观止。
2015年,堪称国内真人秀节目井喷之年,可谓满屏真人秀、遍地秀真人。周五晚黄金档,各大卫视将其视为香饽饽,可以让观众从7点半的新闻联播后一直看到深夜不重样,几十档真人秀节目,热闹非凡。有些运作成功的真人秀节目,更是被电视台视为“夺睛法宝”,在各个时间段被反复播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常江分析,国内真人秀节目起步不晚,但直到2012年才实现大发展。节目的内容特征,高度迎合观众“即时分享”的消费需求,满足了人们“即时交流”的强烈欲望,维护了电视作为“仪式性媒介”的基本属性。真人秀节目连续几年的异军突起和逐步辉煌,是中国电视从业者突破常规的体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档真人秀节目成败的关键,往往是参演艺人要有新鲜度、表现力和话题性。节目把明星拉到普通人的层面,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他们真实和生活化的一面。而众多全新推出的真人秀节目,为满足观众窥视、猎奇、八卦心理,对明星整蛊,制造笑点。这些新节目让艺人形象反转,女神变成“女神经”,男神变成“犀利哥”,制造出乎意料的情节,却大多收视平平。
面对急剧增长的互联网视频行业,真人秀堪称传统电视业在内容方面差异化竞争的必然手段,满足了这个时代公众的部分情感需求。在精品电视剧创作乏善可陈的情况下,真人秀难道要成为主导国人视觉消费习惯的“中流砥柱”?
满屏真人秀中,真正原创的寥寥无几。目前,本土的真人秀节目主要是对国外综艺节目的借鉴和模仿,例如,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类似美国CBS的《生存者》;芒果台的《爸爸去哪儿》是引进韩国的《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同样也是引进韩国的《跑男》。
而一轮引进播出后,国内还会掀起再一轮的模仿热潮。例如《中国好声音》热播后,一批“中国好XX”随之出现;《爸爸去哪儿》热播后,一大批“爸爸”主题的节目应运而生;《花儿与少年》热播后,花样姐姐、花样爷爷等众多“花儿”蜂拥而至。
尽管原创力缺乏,真人秀节目仍呈一哄而上之势。据统计,2015年有200多档真人秀节目争抢黄金档。不久前,在西安举行的第22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中,仅湖南卫视一家,就宣布2016年将上马20余个新项目,业内人士预测2016年的综艺真人秀节目将达到史无前例的400档。
虚假繁荣背后的疯狂
真人秀市场火暴,业内人士怎么看?广告人李晨光坦言:别看有的电视台推出5、6档节目,有的甚至10档,实际都是未知数。虚假繁荣过后,整个市场经过广告商和收视率的筛检,每季度能剩下20档,就已经是万幸了。
为了维持注意力经济,保住收视率,一些节目换着法地折腾明星:跳飞机、掏老鼠窝、大口吃芥末……让明星耗尽体力完成任务,甚至还不给度日口粮瞪眼挨饿。据报道,陶晶莹炮轰某真人秀节目“不给足够餐费”,并表示“自己快被逼疯了”。陈坤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拍真人秀节目真的很苦。
如果说,上述“折腾”属于正常范围的招数,那么有些真人秀则陷入“玩命炫”、“无底线”的境地,“比谁无下限”,“比谁更出位”。
例如,某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中,明星们吃了活蚯蚓、生牛心、生牛眼、活蚕、竹鼠,甚至在所谓的“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导师的带领下,举杯干掉了自己的尿,喝完后,一群人鼓掌欢呼。
还有一些真人秀过于强调“真实”“全记录”,无限度曝光艺人隐私。一位男艺人在参加某卫视推出的真人秀中,7天与牛羊同居,只喝牛奶,并接受全天24小时近30台摄像机360度无死角监控,部分片段还涉嫌走光。
在明星与真人秀的“虐恋”中,不断有人付出血的代价:在一档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中,韩庚跳3米板时,上颚受伤出血,跳5米板时被水拍晕;包小柏跳水导致耳膜穿孔;释小龙团队甚至有工作人员不幸溺亡。在其他节目中,李晨、温岚等多位艺人受伤,甚至在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中也有儿童眼部受伤缝针。由此看来,参加真人秀的明星们真可谓是“拿命在秀”。
“哪儿都走,就是不走心”
真人秀里看似是明星之间的挑战和竞技,背后却是一场利用粉丝经济争抢收视率、赢得广告和冠名的资本大战。
据业内人士预测,仅单季《奔跑吧兄弟》就将为浙江卫视带来超过20亿元的收益。同样是热门真人秀节目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冠名费就达5亿元。为了吸睛从而吸金,砸重金请明星成为不少节目的法宝。据业内制作公司项目负责人透露,目前一线明星参加综艺节目的片酬几乎都在千万元。在大部分真人秀成本中,明星酬金约占成本的2/3,制作费连同其他费用占1/3。
对此,演艺圈也有人很不理解。当一部综艺节目2/3甚至更多的钱砸在了明星酬劳上,哪里还有钱保证节目质量?为了捞回成本,制作方不得不挖空心思折腾明星,突破底线搏出位,以提高收视率,进而形成“不重质量重噱头,不钻业务比身价”的恶性循环。
在这场大战中,看似赚得盆满钵满的明星,其实并非真正的赢家。网民感慨,真人秀堪称“毁人秀”,让明星全方位暴露自身缺陷:出国旅行外语水平糟糕,团队协作时犯“公主病”,智力测试中只能自嘲“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有网民甚至怀疑,简单的初高中题目都不会,这些明星是真傻还是装傻?
音乐家谷建芬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这两年也看了一些电视音乐真人秀,常常看一两期就看不下去了,“哪儿都走,就是不走心”。她认为,如今的电视节目靠的只是大排场、大制作、大投入,真正能打动人的却越来越少。
不得不承认,在多明星重火力的轰炸中,部分真人秀的收视率一路走高。然而,高收视率并不意味着好口碑和好作品。一些年轻艺人在与高水准的老艺术家同台时,能力差距悬殊,无形中拉低了节目的层次;还有一些几乎过气的明星,在节目中大放厥词、举止出格,以图挽回人气,令同台老艺术家尴尬不已,“名家”羽毛无形中受损。
2015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摒弃“靠明星搏收视”的错误认识,摆脱引进境外版权的“路径依赖”,不能把节目办成“有意思、没意义”的无聊游戏,对低俗有害的真人秀节目,坚决查处纠正直至取缔。
不得不说,在真人秀刷屏时代,部分节目推崇唯丑、娱乐至死的宗旨,无疑是把观众当傻子,传播低俗文化。一位年逾六旬的影视专家感慨,当今荧屏的低俗、媚俗元素,令他痛心。价值标准失衡,怎么能做出好的电视节目!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