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黄山屡被呼吁恢复徽州地名
423联考已经结束了,每个省份的笔试成绩也在陆续公布,大家也越来越关心面试的相关内容。众所周知,面试的题目一般都会跟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现象紧密相关。华图网校特为大家分享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黄山屡被呼吁恢复徽州地名,希望可以帮助考生们顺利备考。
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黄山屡被呼吁恢复徽州地名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5月28日,为黄山复名徽州疾呼18年的着名作家李辉亮相合肥一家书店,举行“为何呼吁恢复徽州地名——文化传承与今天的我们”主题讲座。讲座中,李辉表示,相比千年徽州,30年的黄山不过一瞬,主政者要有勇气将徽州重新恢复,才是对历史、对文化的真正珍爱与敬重。黄山市首任市长崔之康现场响应李辉:“考虑到文化的正本清源,现在是改回来的时候了。”(5月31日中新网)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人民网魏文彪:近几十年,我国有数个风景名胜区所在地进行过更名,即将当地地名改为以风景名胜区命名。当然,一些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原来的地名往往文化底蕴厚重,改为以景区命名地方名称之后,确实不如原地名更有利于文化传承。但是问题在于,如果重新恢复原有地名,又会不如以景区命名地名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正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在风景名胜区地名命名上,也不会有两全其美的选择。
与此同时,一个地方更改名称,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公章、牌匾信笺,路名、户口本、居民身份证等等,都需要更改。而如果是在已经改过一次地名之后,又再恢复原来的地名,付出的成本低价无疑将会更大。而这些改名带来的成本代价都需要直接或间接由民众与纳税人承担,在当前各地民生领域急需大量资金投入情形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就像一任官员一任规划造成巨大浪费一样,一个地方的名称反复更改,同样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正因为如此,有关人士应当慎言地名更改,或将已经改过地名的地方又恢复原有名称,各地政府与国家主管部门对地名更改,应当抱持慎之又慎的态度,以避免造成原本可以避免的巨大浪费,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改善民生福祉等刀刃上,促进民生福祉水平获得更大的提升。
@中国青年报王钟的:黄山市是修改地名的时间较早,也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方。黄山市改回原来的名字,对其余随意修改地名的地区是一个警示。而且,相比各地此起彼伏修改地名的冲动,已经成功改名的地方不算太多,有必要恢复原先名称的地方更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黄山市“复名”徽州就是不得不补上的“牢”。要说现在黄山市复名太折腾,那也是30年前的因造成了现在的果,何况现在的折腾能够避免未来更多的折腾。
从历史的维度看,徽州被取代的时间还很短,好多人还熟悉徽州这一名称,而且“徽州”还作为黄山市市辖区而存在。现在的复名倡议是一种必要的纠偏。至于有人提议,要不要把西安改名叫长安,南京改名叫金陵,杭州改名叫临安,则是一厢情愿的设想了。尽管后面的几个地名更有古意,但是早就是进入历史的地名,有关城市更不需要修改地名来获得某种利益。无疑,在纠偏与折腾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就是现在的地名和过去的地名,究竟哪一个在现实层面上更容易被接受。
不管黄山市“复名”是否成功,它所折射出的都是保护传统文化所必须承受之痛。当然,更重要的是,给更多要修改地名的跃跃欲试者一种警醒,告诉他们强扭的瓜不甜,乱改的名字不能长存。如此,黄山市“复名徽州”才有更大的意义。
@现代金报舒圣祥:作为一个安徽人,我肯定同意让省名中逝去的“徽”字重新回来,当初的改名无论出发点多么不赖,那都是极其短视的行为;但是,当“知错就改”遭遇不菲成本,那就不仅仅关乎文化。不光是安徽丢了“徽州”,江苏也丢了“江宁”,福建不见“建州”,甘肃更是“甘州”、“肃州”都没了。各个地名的历史沿革不同,并不见得复名就是好的。徽州之所以特别一些,是因为黄山纯粹是一座山名,就像为了发展香山旅游,愣把北京改名香山一样突兀。事实上,之前不乏一些复名的例子,比如襄樊复名襄阳,荆沙复名荆州。如果这些都可以,黄山复名徽州,理当也没问题,而且越早复名可能代价越小。?
所以,黄山应否复名徽州,其实无所谓可否,关键要看黄山人或者说徽州人自己的态度。因为,说到底复名的成本是要由他们来承担的。如果他们愿意承担,外地人一通反对,是很奇怪的;相反,如果他们不愿意,学者呼吁复名也是没有民意基础的。所以,我觉得当地政府应该尊重当地民众的意见,如果说当初改名黄山,主要是官员拍脑袋,那么这一次,复名徽州请让民意做主。
@红网乔志峰:当年改名时,重点考虑的是经济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的问题;现在复名,给出的理由是为了文化。这不由得令人心生疑问:难道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必须做出取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做出一些决策(特别是改地名这样的大事)时,是不是需要考虑更周全一点,组织专家和专业机构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
改地名是有成本的。有媒体曾经非常形象地说:城市更名绝不是网友换个“马甲”那样简单,它牵涉到很多环节的连锁反应,因为一个城市的名称,涉及社会各界和国计民生方方面面。这是城市更名广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分析说,一个15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更名后,仅办理二代身份证就需要花费2000万元。如果再加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的变更、各种标牌标记的变更等方方面面,城市改名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难免会有一部分成本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所谓“复名”,其本质也是一次改名。徽州改名黄山,已经“折腾”了一次。现在如果再“复名徽州”,等于又要重新“折腾”一次,真的有必要吗?如果复名之后,又有人提出异议怎么办?已经引发过一场持续30年的争议了,千万不要再草率从事、重蹈覆辙。改名毕竟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很多具体的问题,是否需要改、是否可以“复”,还须谨慎论证,切忌拍脑袋决策。
@新快报启木:即便黄山改名多年,但外地人多半只知黄山景区,而不知黄山市背后的徽州文脉。不说尊重历史文化,因一景区黄山而失去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认同,这笔账怎么算怎么亏。一个城市或许需要景点来提升知名度,但因为一个景点放弃所有的历史,显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华图解析:黄山应否复名徽州,多年来就是热门话题。但是,对于这样的问题,文化界和舆论界挺热心,以至于全国人民都在参与讨论,但当地政府却始终没有真正的动静,甚至都没有开个正经的新闻发布会予以正式回应。?
其实,近年来乱改地名的怪象愈演愈烈。据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1986年以来,在近30年内,我国有超过6万个乡镇和40多万个村的名字被遗弃。其实,地名不只是地名,它往往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和当地的人文历史信息,更蕴含着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传统基因和文化密码。故而这些地名不会因政权的变迁与朝代的更替而轻易更改,这也是中国的千年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然而,现如今,某些地方政府为了种种原因频繁更改地名,殊不知,这种做法既丢掉了传统,也割断了文脉,是舍本逐末的短视之见。这更是让一些蕴藏文化底蕴、象征精神图腾的老地名,葬送在历史的长河里。由此可见,整治地名乱改顽疾,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有效约束乱改地名的现象呢?这就需要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面对目前野蛮无序生长的乱改地名怪象,相关部门或政府官员必须秉承法治思维,审视自身的更改地名行为,自觉将其纳入法治的规范轨道。同时,监管部门也要以法治思维,对其任性更改地名之举“当头棒喝”。如此,地名管理中的“贪大、媚洋、求怪”乱象才能被有效遏制,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才不至于被人为损毁。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