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名校硕博当中学教师是学历浪费吗
423联考已经结束了,每个省份的笔试成绩也在陆续公布,大家也越来越关心面试的相关内容。众所周知,面试的题目一般都会跟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现象紧密相关。华图网校特为大家分享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名校硕博当中学教师是学历浪费吗,希望可以帮助考生们顺利备考。
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名校硕博当中学教师是学历浪费吗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这两天,一条人大附中招聘中学教师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走红”了。在今年人大附中招聘教师公示名单里,16人中有9名博士、7名硕士,其中3人是名校“海归”,其他人也都毕业于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顶级名校。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钱江晚报高路:说浪费,前提是认为基础教育不需要这么高的配置,这并不成立。相比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对学术的要求要相对低一些,但另一方面对教育本身的要求却高了。基础教育的门槛可高可低,低可至识字断句,但高可到传道授业解惑,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没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没有一定的眼界,只怕很难做到位。基础教育相对单纯,但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这都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素养,有较高专业背景的老师的加入。人大附中是全国着名中学,承担着一些重大的教研课题,对老师的要求历来就比较高,引进一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何况学历不能决定一切,将学历当成敲门砖是唯学历论,认为博士当中学老师是浪费,同样也是一种唯学历论。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职业色彩浓,但专业的色彩不浓;教学形式僵化,创新研究不足,需要一些融会贯通,博古通今的人才的加入、带动。
而且教育是门学问,不是有一个高学历,再临阵磨一下枪就能仓促上阵的。学校得明白自己招这些人来的目的是什么,别一味地抱着掐尖的心态、贪高求洋。对社会而言,值得追问的是,这些所谓的高学历人才是因为什么原因进入中学老师队伍的?他们是怀着满腔热忱去的,还是迫于某种无奈?如果这种学历的高既不是学校的真实意愿,也不是个人的择业意愿,而是激烈竞争下、就业形势严峻下的产物, 是北京户口含金量的体现,那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资源错配了。这就与教育无关,更与人生事业选择无关了,而是想尽办法也要留在北上广的故事的延续。
@新华每日电讯熊丙奇: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进教师队伍,二是尚未创造条件实现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以此留住优秀的教师。近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加,教师的待遇不断提高,学校有了更好的条件去吸引优秀的人才,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何时中国的优秀人才把到学校当教师作为理想的人生选择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就会提升到一个新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重点学校、名牌学校,现在已有了吸引优秀人才的实力,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学校,还很难吸引优秀人才,甚至连基本的编制也保证不了。这也是此次人大附中“高大上”聘用教师名单,引发舆论关注的一个原因。
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除了考虑薪酬待遇外,更关注的是事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为此,我国中小学在提高教师薪酬待遇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这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行政对学校办学的干扰;在学校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建立教师委员会,负责学校的教育事务管理、决策和教师评价。只有如此,才能让优秀人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才能留住优秀人才,避免他们满怀理想进入学校,却很快失望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
@京华时报任孟山:虽然硕博士进中学任教不是学历浪费,但不意味着没有反映出一些问题。问题不在于这些硕博士的选择与人大附中学生的幸运,而在于为什么人大附中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让一所中学的师资选择,竟然抵得上某些一本或二本高校?从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来看,其间反映出的资源分配的失衡的确令人震惊。目前来看,这种失衡至少体现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三个方面。
不是所有的中学都有此吸引力,人大附中的金光闪闪是资源积聚的结果,但从网友晒出的南开中学2015年拟聘任12名教师的公示来看,有10名是硕士,2名是博士,这意味着人大附中并不孤单。也即,在不同地方都有类似名校积聚资源,跟其他学校明显拉开差距的现象。同时,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别较大,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2016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中讨论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愿意去中小学教书的硕士博士越多,越是中小学生的福音,越是我国基础教育之幸。但从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分配而言,应该通过持续的制度修缮,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保持基本的公平与正义。过于失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意味着公民间享有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程度过高,这不是社会之幸。
@中国青年报黄帅:相比进入三四线城市的一些普通高校,很多博士更乐意在大城市的顶级高中教书。以北京为例,若能进入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校教书,不仅能解决北京户口问题,在物质收入、社会地位、孩子教育、人脉等方面也前景可观。另外,从历史上看,“牛人”在高中教书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民国时清华国学院毕业的李鸿樾曾受业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李济等名师,毕业后回到故乡在浏阳公学、长郡中学等校任教。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在国外,即使欧美国家的名校博士毕业生,能进大学教书的也只是一部分人,博士毕业从事各种工作都很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讲,名校硕博选择当中学老师,也与中国基础教育水平提高有关。相比之下,上世纪80年代大量岗位人才欠缺,大学生供不应求,反倒是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体现。耐人寻味的是,人大附中招聘的老师里,反而没有师范科班出身的人,而在北京名牌高中,死板应付高考、“填鸭式教育”的路子早已被抛弃,但是,大量普通中学的学生依然要指望高考应试打“翻身仗”。这种校际、地域、城乡的差距,又岂是简单的求职和教育问题呢?
@人民网蒋萌:许多有经济实力的家长肯花“天价”为孩子买学区房,已然证明知名中小学的“含金量”。既然如此,名校硕士与博士进入重点中学教书与“屈尊”毫无关系,这对当事人其实是既有面子、又有实惠的荣幸。微信朋友圈中对此展开热议,其实夹杂着各种心态。有人是感叹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人大附中不仅能够招收最优质的生源,还有底气“随便挑”从最牛高校毕业的硕士与博士求职者,不断涌入的一流师资与生源将进一步巩固其国内“顶尖中学”的地位。还有人虽然明知这是“强强联姻”,但就是想渲染“高学历不值钱”,因而片面嘲讽“研究生只配教中学生”。这是一种故意贬低,反映出一些人对高等教育从普及化朝低质化滑落的奚落,以及部分高学历者对自身面临求职难的失望。更重要的是,人们总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已经隐喻了起跑线的不公平——天资差不多的孩子,上不同的学校、被不同的老师教,未来的升学前景与职场广度很可能大不相同。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对资源分配的质疑、对有关改革的期盼、在理想与现实差异中挣扎……这一切是许多单一事例却能勾起复杂社会心绪的根源。
华图解析:很多人认为,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去中学当教师,是学历浪费,其实,不要说中学,欧美国家有些幼儿园、小学,对教师的从业要求,都至少是硕士学历。这不是学历歧视,而是整体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手段。当然,对于优秀人才,学校也确实需要防止一种倾向,即以“名校+高学历”来判定谁是优秀人才,这看的是人才的“出身”,而非人才的真实能力和素质。学校也不能简单以本校教师中有多少博士、硕士,来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绩,而应该关注教师本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贡献。
但是,如果这些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去中学当教师纯粹是奔其福利待遇而去,那很不合适,作为教师应该要有献身教育事业,在个人道德和教学水平上能够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态度,这样将来才会把工作干得更好。再则,当中学老师就要能够承担教学压力,还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这些对于想去中学教书的人也要预先做好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总之不管干哪行都有不同的套路,都不容易,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不断努力,坚持进步。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