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省考面试综合备考:别把父亲节搞成颂扬父权
有些人难免将“父亲节”搞成了颂扬父权,“父亲节”也就不是单纯地表达对父亲的爱戴和思念,而包含着更为复杂微妙的社会心理要素。
2016省考面试综合备考:别把父亲节搞成颂扬父权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所谓的“父亲节”,这一天从互联网、商家一直到各种媒体,都在大肆渲染父爱无边,感恩父亲。从积极的意义来看,能够借着这一由头来促使社会忙碌的人群稍微停下来想想自己的父亲,感恩或是尽孝,都算得上善莫大焉。
实际上,把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作为“父亲节”并不是一个普世的节日,它只是美国的“父亲节”。在其他国家,也有各自的“父亲节”,庆祝的日期却各有不同。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父亲节”就是九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北欧的芬兰、挪威、瑞典的“父亲节”在十一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中国也曾经有过自己的“父亲节”,早在民国时期的1945年,抗战胜利后将八月八日作为当时中国的“父亲节”(八月八与爸爸谐音)。这一传统迄今在中国台湾地区仍然得到保留。
在美国,倡导设立“父亲节”者是多德夫人(Mrs. Dodd),初衷是为了悼念她独自含辛茹苦将六个孩子抚养成人的亡父。没想到,这逐渐成为美国社会民众的一种自发的习俗,传统上是佩戴红玫瑰表达对健在父亲的爱戴;佩戴白玫瑰寄托对亡父的哀思。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文件将六月第三个星期天作为法定节日已经是60多年后的事情了。
不过,美国版的“父亲节”传到中国其意蕴就有所不同。例如,无论是社交网络上人们互相传播的“父亲节”祝福语,还是一些商家策划、渲染的“父亲节”文案里面,“父爱如山”是最常用的话语之一。与“父爱如山”相对的,是“母爱如水”,从本质上所反映的仍然是传统社会文化里“父严母慈”的套路。
也正因此,不难看出,在有些人眼里,“父亲节”除了像美国人那样表达对父亲的爱戴和思念外,还包含了感恩、尽孝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内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这不足为奇。中国的社会情境是派生于中国社会文化的,而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里,父亲一般代表着一种凌驾于子女的父权。时至今日,这种父权思维在社会心理层面上,还影响着一些人的心理,在社会心理上形成一定的心理模型。
因此,有些人难免将“父亲节”搞成了颂扬父权,父亲节也就不是单纯地表达对父亲的爱戴和思念,而包含着更为复杂微妙的社会心理要素。所以,咱们的“父亲节”不仅仅是感恩这么简单。有些人在祝福中,有些商家在炒作、渲染中,所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社会文化里强化父权的套路。至于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现象,是相当有趣的一个研究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