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事业单位综合备考:去产能“金融术”探路标本兼治
银行资产承压
深究债委会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难题,根源还是银行的资产质量承压。不少地方银监部门人士坦言,有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承压能力弱,抱着“撤得快、亏得少”的心态,这也在情理之中。
多位银行业人士坦言,目前个别钢铁、煤炭企业债台高筑,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别说完成去产能的压降任务,贷款坏账已是“板上钉钉”。
山西银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志刚称,尽管山西是煤炭大省,但目前煤炭行业去产能对当地银行业资产质量的直接影响不大。当然,目前不良贷款上升的速度有加快之势。在山东、河北、江苏、内蒙古等过剩产能较集中的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良上升速度加快的趋势。
各地银监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作为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前五的省份,广东、浙江、山东、河南、江苏的不良贷款总规模达7600亿元,新增不良贷款在660亿元以上。其中,山东省的不良率达2.25%,河南省不良率达3.21%。
今年山西将关闭退出21家煤矿,对16座未履行核准手续擅自生产建设的煤矿采取强制措施停止违法违规生产和建设。这些煤矿均为山西省属七大煤炭集团的独立煤矿,涉及49.6亿元银行贷款。山西银监局要求相关银行机构及时与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煤炭集团沟通对接,跟踪关闭退出进展情况,协调煤炭集团做好债务承接,最大限度维护银行债权和盘活信贷资源。
这些关停煤矿的银行债务到底将如何处理,不少当地银行业人士讳莫如深。“我们现在只能采取资产重组的方式,债转股我们也在关注,但不到万不得已,作为银行来说,还是不希望走这条路。”当地某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掌握了一些抵押的采矿权、设备,对于正常运作的煤炭企业来说是资产,但对于银行来说很可能就是废物。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指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对钢铁煤炭等领域骨干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此前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综合运用债务重组、破产重整或破产清算等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用足用好现有不良贷款核销和批量转让政策,加快核销和批量转让进度,做到“应核尽核”。稳妥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为银行处置不良贷款开辟新的渠道。继续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行金融债等,增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能力。鼓励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参与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据媒体报道,天津市金融局日前召开渤钢集团的债务整体处置通气会,向各金融机构通报渤钢集团债务整体处置的最新思路,并征求各金融机构意见。此次公布的债务处置方案是:渤钢集团中三家企业的优质资产组建新公司,承接原有债务中的500亿元,800亿元债务留存原公司及核销,600亿元债务债转股。
分析人士认为,渤钢集团实施债转股,银行等债权人肯定要求渤钢集团从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营进行彻底的改革,以确保企业更适合市场化运作。
那么,被银行业内人士称作以时间换空间的债转股,此番重出江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采访过程中,多数银行高管持审慎态度,并直指债转股不能沦为某些企业和地方政府逃废债的工具。另有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运作模式完全不同,做银行的人能干好银行,却不一定干得好企业。毕竟,专业的人才能干好专业的事。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直言,债转股毕竟是去产能、化解国企债务难题过程中的治标之举,只适用于部分有发展前景、易于盘活的企业,大多数亏损企业不能这么搞,债转股不应该大范围推广。满足债转股条件的企业不能质地太差、产能落后严重,直接破产清算核销往往是这类企业的最优选择。债转股适合那些产品竞争力在行业内尚可,但由于经济周期下行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银行能判断出此类企业在经济周期向上时有能力恢复经营,银行将来也有利可图。
在华泰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戴康看来,市场化债转股既可让银行等合法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证,降低大企业逃债风险,也可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道德风险和寻租空间。在市场化机制下,银行、社会资本等的参与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共同助力企业经营改善。例如,通过剥离亏损资产、消减债务负担、优化运力和股权结构,长航油运长期亏损局面得以扭转,去年公司净利润为6.28亿元。在转入新三板进行交易后,长航油运曾连续收获22个涨停,股价最高达到4元,远高于转股价的2.3元。不仅长航凤凰在实施债转股后扭亏为盈,多家债权银行也收回了贷款本息且所持股权产生浮盈。
重在并购升级
不久前,江西萍乡萍安钢公司作为去产能企业代表,拆除了420立方米高炉。前期江西全省已陆续拆除电炉及转炉8座,累计退出粗钢产能433万吨。此次420立方米高炉的拆除,退出生铁产能50万吨,标志着“十三五”期间江西省与国家签定的目标任务提前4个月全面完成。
徐志新表示,“力挺”去产能政策。“我相信,国家的政策肯定不是要我们这个行业完蛋,而是希望这个行业越来越好,希望通过兼并重组等模式,使优质的、有竞争力的企业越来越多。”同时,他希望相关部门对于过剩产能领域的兼并重组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坦白地说,现在我们这些想要继续往下走的企业真是身处冰与火的煎熬。我们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自信能将这些优势传递下去,但因为政策不明朗,一些兼并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类似的声音,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煤炭、钢铁企业的过程中也听到不少。企业负责人担忧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仅仅是“一压了之”。有些地方简单将压减任务目标分解,对产业实际发展考虑不周,好坏不分,一压了之。不少地方在压减过剩产能时,不考虑企业市场竞争力、生产经营、节能环保等实际情况,强行摊派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削弱某些合法合规、效益良好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将其彻底压垮。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直言,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脱困升级才是最终目标。“为什么把钢铁和煤炭这两个行业单独拿出来?因为它们比较典型,影响面比较大,关联度比较高。如果钢铁和煤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化解产能过剩能够做出示范效应来,其他行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