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医疗卫生资料:中医肥胖辨证论治方法
华图网校为您整理了以下2017年医疗卫生资格证考试备考资料,中医肥胖辨证论治方法,请您参考学习。将从胃热痰瘀型肥胖、脾虚湿阻型肥胖、肝郁气滞型肥胖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2017年医疗卫生资料:中医肥胖辨证论治方法
一、胃热痰瘀型肥胖
这类胖子一般肌肉结实,但是容易口渴,而且食量大,天热的时候喜欢喝冰水,且以男性居多。这类型胖子最容易瘦身成功,且复胖率不高。这类型的胖子,体内如有一把火,吃得多但是因为痰邪瘀阻在体内,多余的东西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久而久之就容易肥胖。
穴位按摩可以选择内庭穴。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有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灵枢·本输》中说:“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内庭穴具有清胃泻火、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说是热证、上火的克星。《难经·六十八难》中指出:“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内庭穴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内庭穴位于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2跖趾关节前方,第2、第3趾缝间的纹头处。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二、脾虚湿阻型肥胖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活安逸、少动多静亦是诱发肥胖的主要因素。肥胖的直接原因虽为“饮食不节,入多于出”,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但其内在原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主要与脾胃、肝、肾相关,尤以脾胃运化失常为关键。饮食水谷入胃,须依靠脾胃运化功能健运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若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津液,转化为脂膏、痰浊积聚体内,导致体态肥胖。故治疗以调理脾胃、开清降浊为大法。
这类肥胖者大多食欲一般,肌肉松软、容易疲倦无力、四肢浮肿、手脚无力,不喜欢运动、吃完饭浑身发软想躺下、嘴里发粘,早晨起来时眼睛浮肿。如何调理呢?
《黄帝内经》记载“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可见,祛湿同时还要健脾。中医专家建议大家可以试试艾灸丰隆穴。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本穴位处胃经下部,胃经及脾经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针对这个穴位艾灸健脾祛湿,效果较佳。一般每日艾灸这个穴位15分钟即可。
三、肝郁气滞型肥胖
这类胖人因为肝郁导致气血在身体内运行不畅,新陈代谢都不正常,如何不会肥胖呢?
居家防治以穴位按摩为主。中医专家为大家推荐的穴位是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间两根骨头相交的地方。按揉太冲穴前,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先做几次深呼吸,扩扩胸,然后再坐下来用拇指肚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即压至太冲穴。缓缓用力,按住1分钟后再缓缓收力放开,如此反复指压太冲穴3~5次即可。按摩时的用力应以适度微痛为宜,循序渐进。按摩位置可以在太冲穴附近,有时也可能在肝经的其他有结节、压痛感的部位,比如说蠡沟穴。但不可用力过大,否则会导致皮下瘀血。按压后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谢。
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加上适量运动可以有效预防肥胖的发生,若是内分泌等疾病导致的肥胖应去医院咨询专业医生。
以上就是中医肥胖辨证论治方法相关知识点总结,希望通过不断的细微知识点的总结学习,能让您再2017年医疗卫生招聘考试中脱颖而出。想了解更多2017年医疗资格证考试资料,请您持续关注华图网校,我们不仅提供资料,更有专业的培训课程供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