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事业单位综合应用备考技巧:如何巧读科技文献?
参与过全国事业单位联考的小伙伴大多都知道,在自然科学专技类考试中,会考查大家一类新题型——科技文献阅读题。这类型题难度较高,要求考生能够把握自然科学文献中的数据、事实和观点,全面准确领会材料含义。要想在这类型题上拿到高分,就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以便快速提升阅读效率。下面就跟各位小伙伴聊一聊科技文献中常见的阅读技巧。
技巧一:小标题
在科技文献的材料中,有时会出现小标题。小标题通常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梳理材料大意,对于作答摘要题有很大帮助。
【例】
难以定论有“海洋”
然而,尽管此推论在逻辑上能够讲得通,但以这种“从现象分析物质成分”的方式得出的结论是否成立,还难以定论。
同样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林研究员认为,美国科学家用地下水的可能性去解释地震波传播速度减缓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结论还不宜“外延太多”,毕竟局部的现象不能代表整个地幔过渡带圈层均如此。
“地球物理的很多问题是有多解性的。”林研究员认为,地震仪测到的地震波速的变化,也许有别的解释。他举例说,俯冲板块(通常情况下俯冲板块是指由洋壳组成的大洋板块)相对于地幔是一个“冷而干硬”的东西,它到底能冲到多深?有人认为它穿过了过渡带,有人认为停留在转换带上面。“如果它穿过了过渡带,由于洋壳中有很多含水矿物,那么林伍德石含水就有可能说是一个局部的特例。”
【解析】材料中有一个小标题“难以定论有‘海洋’”,我们快速浏览材料,可以发现下文主要在谈对存在地下“海洋”的质疑。小标题准确概括了材料大意,可以帮助考生快速理清材料。
技巧二:首尾处
在科技文献材料的首尾处经常会出现关键的信息,这跟我们的表达习惯有关系,通常我们的表达习惯为“总—分”“分—总”“总—分—总”等,结论性的话通常在首处或尾处,因此在阅读时应重点把握好首尾处。这里需要注意,首尾处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需把握好段落内部的首尾处。这里的首尾处可能是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也可能是某段落开头或结尾的两三句话。另一方面,对于整个材料而言,还要注意开头两三段和末尾两三段的段意。这些很有可能就是整篇材料的主旨所在。
【例】在塑造肠道生态方面,饮食是很重要的因素。已有证据表明,人体肠道细菌多样性的降低与过多食用加工食品有关。戈登的团队发现了食物、细菌和体重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给人源化小鼠喂食特别准备的不健康饲料:果蔬少、高脂肪、低纤维。吃了这种饲料后,携带肥胖型菌群的小鼠即便和植入苗条女性肠道细菌的小鼠关在一起,也会继续长胖。可见,不健康饮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抑制有益细菌的移入和繁殖。
【解析】这段话的首句和尾句都表明了一个意思,即健康的饮食对于肠道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段落中介绍的科学实验,是为了证明不健康食物能够使小鼠长胖。本段的首句和尾句都概括了这一点。
技巧三:时间词
科技文献介绍的通常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在材料中,表示时间或顺序的词会经常出现。在阅读时,迅速锁定这类词语,有助于解题。常见的表示时间或顺序的词语有:最近、最初、开始、接下来(接着)、最后、终于等,或者直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具体年份或时间长短。
【例】滚烫的混沌中一点点露出凝固的端倪。起初,无数微小的晶核在炽热的“原汤”中漂浮、游动,由于整个岩浆体系热流不均衡,它们生成又融化、融化又生成,演绎着炽热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涨落。然而,随着温度持续整体下降,晶核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数以兆亿计的硅氧四面体和阳离子们,像是突然收到了某个中枢的统一指令,瞬间开始以大规模的方式改变原有随机分布的行为。它们以整齐划一的结构排列起来,伸出雏晶的枝桠,展开壮丽的分形。最终,在岩浆中凝结为一块块高度有序的离子矩阵。我们将这种有序排列的离子阵列称为矿物,意即“自然界的晶体”。
【解析】这段话信息较多,逐字阅读较为浪费时间。如果我们借助“起初、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最终”这些表示时间或顺序的词语,就能够快速理清这些高密度信息,掌握重要节点和具体过程。
技巧四:数据
在自然科学文献中,数据是出现频率仅次于文字的另外一种信息表达形式,数据可以表达大小、程度、变化情况等。关于数据,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如果在数据前后有明确的结论或观点,这时数据只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阅读时重点读结论性的内容。
【例】近年来,频发的地震严重影响了灾区民众的精神健康。相关调查发现,灾区许多人有与焦虑有关的不良情绪和身体、行为反应。在被调查者中,有恐惧感者接近总数的60%,有分离焦虑感者接近65%,超过60%的人为自己及家人的未来担忧。不仅如此,大约25%的被调查者还感到无法面对未来,近70%的人希望获得社会各界的心理援助。
【解析】这里出现了大量数据,但是我们看到在数据前已经有结论性的句子了,因此需要重点关注第一句话,即频发的地震严重影响了灾区民众的精神健康。
(2)同类型数据出现,需要对数据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结论的表达方式如下:主体+比较事项+结果。
【例】国际上惯用的调查一国科普程度的手段是进行科学常识的抽样调查,2008年对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常识的掌握率仅为27.8%,同年日本为49.3%,欧盟国家为52.1%,美国为59.7%。
【解析】这段话中的主体是我国公民,比较事项是科学常识的掌握率,通过数据对比,按照上文所述的表达方式,这段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公民科学常识掌握率低。
技巧五:代词
代词是指为了避免相同词句重复累赘,而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词。科技文献信息量大,语言简洁,因此在科技文献阅读中,代词大量出现。常见代词主要有:这(这些)、那(那些)、该、其、此等。为了正确理解句意,当代词出现时,需要在代词所在位置的前后寻找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确定代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情况下在代词所在句或代词所在句前后一句就可以找到。
【例】他们发现了一种得到石墨薄片的简单方法——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样的操作,最后就得到了仅同一屋碳原子构成的薄片,即石墨烯。该方法及单层石墨烯的获取震撼了凝聚体物理学界。
【解析】要确定语篇中代词“该方法”的含义,就不能只看所在句子,还要看前句。阅读后可以判断,“该方法”指的就是“得到石墨薄片的简单方法”。
综上所述,科技文献阅读,虽然题目较难,但技巧性很强,希望各位小伙伴能够勤于练习,善于总结,逐步培养起对科技文献的阅读兴趣,丰富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以不变应万变。最后,预祝各位小伙伴,金榜题名,顺利上岸!
【华图在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