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考试
一、热点概况
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二、主流观点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住青全国政协委员李莉娟: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但青少年儿童因缺乏科学、系统的安全教育而导致的意外伤害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急救专家提醒,急救措施得当,很多意外伤害死亡都是可以避免的。
@北青网:社会公众不具备急救知识和技能,其实也不能责怪他们:谁教给他们这样的知识和技能了?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再到社会就业,都没有机会学习、实践过急救相关的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首先普及急救知识,无疑是一项战略性工程;而让急救技能的培训从儿童抓起,列入中小学课程,并考试和实践,则具有基础性意义。
@新京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还只是一个纲要,还需要继续细化,使之细则更具有操作性。有必要把急救知识和技能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分层实施,制定不同阶段的针对性课程。例如,幼儿阶段要让孩子明确知晓哪些事物是危险的,如电线插座、煤气开关、刀具及所有锋利物品等;小学阶段的急救教育主要普及急救电话拨打、求救和简单的外伤包扎等;初高中阶段则可重点普及心肺复苏术和常见的溺水、触电、窒息等急救……总之,急救知识教育从孩子抓起,是一件利于整体社会的大好事,理应认真落实到位。
三、深度分析
(一)背景: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意外伤害、脑卒中、心跳骤停等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年轻化;2.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脏性猝死,而在面对心脏骤停患者时,很多人却不敢救、不会救,以至于白白地失去“黄金”抢救时机;3.普通人通过急救技术培训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可以考虑把急救技术作为部分行业入职的必修课。
(二)关注点一: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考试有哪些意义?
1.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2.学习自救互救知识,提高中小学生自救互救能力。
3.促进政府对社会公益基础设施的建设,盘活社会公益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关注点二: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考试如何落实?
1.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从财政上支持,从态度上重视,建立一个完整的急救知识教育培训体系,并形成长效制度。
2.卫健、教育部门应当尽快明确中小学急救知识考试标准,配足师资力量,开足开好急救课程。
3.学生通过急救知识考试后,还需定期演练,巩固急救能力。
四、面试模拟
针对当前频现的儿童安全事件,有人提出要将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考试,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意外伤害、心跳骤停等疾病时有发生并趋向年轻化。比如前不久,深圳5岁男童被高空抛物击中、杭州淳安9岁女孩被租客带走等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我认为,面临风险时,每一刻的急救时间都非常宝贵,而急救知识的培训并非朝夕之事。因此,将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考试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这种做法响应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精神。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此举一出,赢得广大网民的纷纷点赞和认可。
第二,将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考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觉做到远离危险源,比如规范用火、用电、用水,避免安全隐患;二是可以学习自救互救知识,尤其心肺复苏法、烫伤救助的办法等,从而提高中小学生自救互救能力;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急救课程,聘请医务专业人员参与的方式,促进政府对社会公益基础设施的建设,盘活社会公益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三,安全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急救知识进课堂,需要多措并举。首先,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从财政上支持,从态度上重视,建立一个完整的急救知识教育培训体系,并形成长效制度。比如,杭州9岁女孩失联后,杭州开展了“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大排查,并邀请医疗专家进学校、进课堂组织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其次,卫健、教育部门应当尽快明确中小学急救知识考试标准,配足师资力量,开足开好急救课程,尤其在常见险情应急技巧和安全生活习惯培养下功夫。从学生方面,除了通过急救知识考试后,还需定期演练,进一步巩固急救能力。
总之,想要抓好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考试这项民心工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落实。唯
有如此,才能在关键时刻拯救自己的亲人和他人生命,造福社会。
【华图在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