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地强调抵制“三俗”之风,可见“三俗”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针对“三俗风”盛行的原因,H教授表示,文艺精品的缺乏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如今,以“媚俗”为中心的媒体评价体系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比如,文学是非功利性的,但当下的“媚俗文学”却在叫嚣着,大部分写手打着文学的旗号做着生意。对一个作家的评价,不是基于作品,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成功,要看作家富豪榜。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作家为了追求名利,自然会放弃精神追求,如此势必失去自我,也失去了作家的独立人格。这样又如何能创作出文艺精品呢?
G教授认为,文化走向低俗与人们对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存在严重误区也不无关系。他举例说,《唐山大地震》的上演,的确非常感人,甚至非常震撼,但是,媒体上所聚焦和关注的,却是首日的票房到底有没有超过《阿凡达》,甚至一直争论其收入到底真实不真实。包括其一周的票房,到底有没有达到世界第一。而在网络上人们讨论的,则是影片到底有几处穿帮的镜头之类。一部本来震撼人心的作品,却让金钱的砝码淹没了艺术性的品鉴,那些非艺术眼光的低层次挑剔,代替了审美性的判断。G教授认为,这无不与社会价值观的倾斜有关系。
2010年8月6日,文化部部长蔡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当前存在的“三俗”问题提出了“六问”: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三十万种,但真正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为我们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我们每年生产四百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虚火”占多大成分?
文艺作品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创作者本身的问题。蔡武部长尖锐地指出,有的艺术家公开表示,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娱乐,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追求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人文关怀。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比如,《印象·刘三姐》成功之后,各地一哄而上,大同小异,在视觉和审美上使观众和游客疲劳,对此啧有烦言。还有一些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蔡武部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作品问题的根源,也是低俗问题的根源。
蔡武部长表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但也不可避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期望一夜暴富,浮躁风气、快餐式创作流行起来,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对艺术创作产生消极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影响越来越大,并迅速向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扩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同时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东西。目前,文艺批评状况堪忧,健康的、正常的文化批评式微,对低俗、消极、混乱等不健康不正常现象不进行客观批评,或不痛不痒,击不中要害,批评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在利益驱动下做托,助长了低俗之风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