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重庆百万学子放弃高考,使得“读书无用论”抬头,而目前随着一组权威数据的发布,又出现了“大学无用论”,本文就“大学无用论”这一主题作一回顾和总体梳理,供广大考生备考参考。
一、事件回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日前表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最新的平均起薪差距只有300元。
这则新闻仿佛将人拉到20多年前,那时一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鼓动起一股“读书无用论”。如今,人们必定又会问,“上大学还有用吗?”
这就要先来看看,这收入差距是如何缩小的。首先,两者的平均起薪都在逐年提高,只不过农民工的增幅更快一些罢了。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稍想一下农民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就会感慨,他们的工资早就该提高了。而或许就是因为缺少一纸文凭或是某个职称,他们的收入增长总是过于缓慢;如今,“民工荒”现象时常发生,农民工逐渐掌握了一些“话语权”,这也多少使得他们的工资增长有些“被迫”的意味。
再者,与农民工的境遇好转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就业的窘态。其中,不光是一些大学生眼光高以及学非所用的问题。相比农民工,大学生劳动维权的意识更强,所以诸多用人单位为图省事,宁可聘任农民工而不要大学生。因此,尽管两者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所受到的劳动保护程度、所缴纳的各类保险之间的差距是否也在缩小呢?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则是,正如很多人会惊叹于这条新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大学生理应拿较多的工资,而农民工理当处于劳动力市场的最底层。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年年被关注,而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总是被“突击式”地保护。
因此,农民工与大学生收入差距缩小这条新闻,所反映的问题关键不在于“读书或上大学有没有用”,而是折射出各种劳动要素趋向于平等的流动。它引起的讨论应该是,还有哪些“不平等”需要抹平?这样的收入差距是否还是过大?农民工的收入是否真的反映出了他们的劳动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