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民以食为天”,但近期以来频繁爆出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忧虑,甚至动摇r大家对整个中国食品业的信心。2005年6月17日上午来自农业部、卫生部、质监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国家机关的政府官员和中国农大、农科院的专家学者聚会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共同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把脉”。面对这样的现状,与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治理近十年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随着信息的进一步公开透明和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一些新的问题又暴露出来。
针对中国食品品种多,产地分散,“大约有70%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是十个人以下的小企业”的状况,国家质监总局的刘兆彬司长认为。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制、加强行业标准化、检测、监管体系,同时还应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确定企业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而农业部前副部长相重扬指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的执法要有手段,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反对各种各样的违法乱纪的腐败行为。
专家学者们的意见集中在中外食品安全治理方式的对比与相互借鉴上,他们认为。在经历SARS、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的考验之后。中国的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已得到大幅提高,但在法规的建立、执行、各监管部门的衔接配合以及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等方面还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和加强工作。“确保食品安全需要理顺政府、企业、消费者三角形的关系,建立和完善食品标准化体系……执法要有手段,要反对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农业、卫生、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等众多部门。长期以来,“五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杀猪的”,“有的事情没人管,有的事情大家都掺和”,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好多“模糊地带”。据报道,山东某地现有20多家乳制品与含乳饮料生产企业,质检部门有关人士证实其中真正符合乳制品生产条件的只有6家。这位人士回答记者疑问称,这些企业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他们的存在符合法律程序。同时,有一些企业仿照著名乳品企业的商标生产根本没有牛奶成分的“人造牛奶”,质检部门表示只能处罚无权取缔,这属于工商部门管理的范围,而工商部门却说,市场流通领域才归_T商局管理,生产领域归质检局管辖。
大意是世界各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具体材料暂缺。
8.2004年,钟南山院士不无担忧地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46将生不了孩子。”近来一些城市的政府管理部门,相继推出或即将推出食品代码制,以控制食品的生产、流通源头。但是,这些措施也只是为事后追究提供了便利,而事前把关依然还做不到。
有学者根据实地调研提出,只有将食品安全由“单一监管主体”转向“多无监管主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例如,一家一户作坊生产的食品,就有必要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与监督下,逐步过渡到规范的品牌制、代码制,使“无品牌不准入市。”产、批发环节的监管者也要承担相应责任。而在市场终端的零售环节,执法部门了要通过强化技术力量、增加抽检频率,让食品安全把关实现“关口前移”,这样,不仅可使消费者少受其害,而且也可避免“问题食品”对“清白食晶”的大范围株连,不致因此而毁掉一个品牌。
9.近年来,企业认证、IS09000/IS04000等国际标准越来越多。这些标准认证是一个企业明确地制定了工作方式,并遵守自己制定的管理程序。企业的认证在保证产品的管理方面是个很好的工具,但这些认证并不是质量标识,质量标识是直接认证产品质量。一句话,认证与标识是不同的,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为食业的产品提供了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的捷径。记者日前从法国科技新闻处获悉,法国人对于这二者的区别和各自意义极为看重,因为法国人为了向世界强调其本国特产的食品的品质,而独创了一整套标识体系。
法国的农民在拥有一系列向消费者保证其产品质量的工具。这种法国所特有的办法,可以使消费者很好地辨识优质产品,并在购买葡萄酒、奶酪、家禽或蔬菜时,识别产品的原产地域。农户获得这种产品标识或认证需要满足很高的要求,遵守通常是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但一旦有了这种标识或认证,便能够保证他们的产品具有很好的价值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