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C【解析】根据文中第二段“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一句可知C 项表述正确;根据文段第一段第二句“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可知A 项表述过于绝对,是“有时”而并非“必定”;根据文中最后一句“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可知B 项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文中最后一句“在上游形成地震湖”可知D 项表述有误,并非“山下”而是“上游”。
题目: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沫起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吉利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入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20多倍。
科学家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4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 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B 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C 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D 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48. 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的依据是
A 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 硫酸铁可以让蓝色变绿
C 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D 实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49. 对文中划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B 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出现负增长
C 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D 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50. 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向海中释放的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既可检测铁的去向,也可辅助硫酸铁起到相应的作用
B 海洋生产力包括蓝色海洋变绿,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成倍增长
C 在南极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既有该海域的特殊性,又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D 向海内投放硫酸体后,可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但又形成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重行事
思路:
47【答案】C
【解析】原文中说明投放硫酸铁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增加浮游生物,是否会产生这样的后果还无定论,并且这也不是实验愿意看到的结果。C项的“以增加”表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浮游生物。这明显与原文是不符的。所以选择C项。
48. 【答案】C
【解析】原文第三段指出铁元素的作用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此后科学家一直在进行检验和完善。本次实验实际上也是对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的一部分,因此“可行性依据”就是提出的铁元素作用的理论。
49. 【答案】C
【解析】原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太平洋是二氧化碳的释放源,南极海域却可以吸收温室气体,如果通过上面所说的实验提升了南极海的海洋生产力的话,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