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选调生(不用) > 名师指导 >
申论备考多关注社会热点 解题时思路能力并重
2009-05-09 11:28  华图网校|http://www.htexam.net 点击: 载入中...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申论教研室主任郑岳峰老师。首先请您跟大家打声招呼。

        郑岳峰:各位网友,各位公务员的考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大家知道目前公务员考试非常热,不仅是在校大学生,也包括社会在职人员都纷纷加入到公务员的考试行列,大家在考的同时,也觉得有一些困惑,困惑在哪儿呢,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在申论方面,申论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体系。郑老师您今天能不能从宏观的高度给我们剖析一下申论的本质呢。

        郑岳峰: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变迁的一个现象,我们公务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必然会导致我们在公务员的录用上严格采用专业化、公开化、透明化的渠道,也是目前就业现象的一个折射。从公务员考试背后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特点,政治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我们时代又处于一个就业难困难的阶段。从广大报考者中,成如刚才主持人所说,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两大基本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好,一道一道小题型走下来,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申论不是由独立若干单元构成,而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庞大而复杂。如何应对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呢。我们备考申论,首先有必要从原理上进行把握。从目前广大考友、各位同学、各位社会在职人士、各位朋友,他们对于申论的普遍困惑,可以集中为两个问题。比如有人会问,据说申论是关于一种政府策论性文章的写作,这种文章到底怎么写?也就是说,很多人可能潜意识里把申论当作了一种很纯粹的文章写作考试。这是一个看法。另外一个看法,申论从我们表层理解来看,至少我们知道,每年可能都会选择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比如06年中央申论选择了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07年中央申论选择的土地问题,08年中央申论选择了生态资源,由水电开发所引起的生态资源问题。广大考生另外一个关注的问题,前两年考这些社会问题,今年又会考哪些社会问题呢。我们会发现,对于申论这个考试科目的看法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关于一种文章写作的考试,有人认为它是关于某种社会问题的考察。所以我们对于申论的把握要么有很多考生偏重于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要么就有很多考生过于偏重于把握某个社会问题,甚至去猜题和押题。首先我们说这样两种误区来源于什么问题呢,来源于我们忽略了申论考试有一个基本的命题结构,也就是说无论是考什么样的文章,去年中央申论要求你“人与自然”写一篇文章,06年要求你就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能力写一篇文章,无论文章怎么写,题型怎么出,我们不要忽略了,申论的题型和文章都不是孤立的,都设置了上万字的若干材料,这是根据材料来设置各类题型,这就决定了申论的文章写作,其他各类题型的答题,都并非是单纯的自说自话,凭空做答,而是要依托材料,从材料中把握有效信息,然后运用到写作当中去。申论是将这些信息,用文章的形式清晰、流畅地呈现给阅卷者,更多地是忽略材料,而认为申论是自说自话。

        另外一方面,普遍将关注焦点落在了社会问题这一块。我们说过关注社会问题没有错,通过我们广泛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一种良好的背景知识,但是问题在于什么呢?举个例子说,2007年中央申论考了土地问题,刚好有几位研究生(Q吧) ,他们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是关于中国农村土地改革问题,刚好考到土地问题,按理说这个就是他所研究的方向和领域所在,没有谁比他对于中国土地问题更加熟悉了。可是为什么最终他的考试结果仍然不是很理想,到底很简单,即便你恰巧关注到该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在申论考试当中,该社会问题往往是依托一定的材料,比如说去年中央申论考《人与自然》,主要是要求我们根据特定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来把握该社会问题。你平时所关注的该社会问题,可能跟材料中的有效性有很大出入,而就申论的考察目的其实就在于你如何能够准确地阅读材料,然后巧妙地将材料加以转化,形成你的答案。阅卷主要评定标准也落在材料当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有人会自认为,怎么搞的,我恰巧关注了该社会问题,但最后结果不是很好,你的相关知识可以帮你形成良好的背景之后,然后在材料基础上有所发挥,但申论考试的基本前提,无论是考察什么样的题型,考察怎么样的社会问题,材料始终是基础。正如主持人在开头所说的,对于申论的考试,首先我们必须把握它的本质原理和这样一个高度、命题最终的思路。

        我最后可以做一个总结,申论的命题结构,完整意义是这样的,根据材料设置各类题型,比如文章写作、分析材料、概括材料,这个材料可能又会选择某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内容。所以申论考试结构,命题结构有三个要素构成,题型、材料以及社会问题。其中材料又构成了题型和社会问题的基础。在我们具体深入展开之前,我给各位的总结是,从题型的命题规律,答题的要求和思路、材料的阅读方法和社会问题的把握这三个方向来准备,来应对我们的申论考试。但是有一个前提,材料是基础和核心。

主持人:郑老师,我刚才听您说了这么多,我感觉材料是重中之重,申论考试把握和理解这个材料是第一位的,从材料、命题的结构以及社会热点这几个方面我们怎么具体去做,来达到命题者要求的答卷呢。

        郑岳峰:这恰巧是广大考生非常关心,非常困惑的问题,一个材料到底如何结合申论考试的命题结构、出题特点、命题思路来如何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真正有效信息。另外一方面,我如何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通过一定的提炼、转换,然后变成我自己的答案。所以材料是本质和基础,会引发这两个问题;我们一一展开讲。

        我们首先讲关于材料的阅读这一块。申论材料是无规则的堆砌,无法从套路去读,无法从文章的思路去读,所以我们需要另辟蹊径,申论材料看上去是七拼八凑,颠三倒四,但各位有没有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申论材料背后是不是也有一个特定的逻辑规矩,比如说刚才讲题型的时候,其实关于题型当中的有效信息,无非包含着原因、对策,或者说存在的问题,或者这个问题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后果,具有什么意义。无论题型任何命题,我们答题的切入点始终围绕着原因、对策展开,或者存在的问题展开,申论的命题结构又是根据材料来设置各类提醒。这样的话是不是已经潜在地暗示我们,既然申论命题结构根据材料设置各类题型,那就意味着各类题型有效答案和有效信息可能都蕴含在材料当中。既然各类题型考的无非都是原因、对策、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申论材料不管它表面上如何混乱,如何变化,最终在这个材料的背后它所蕴育着的,它所包含着的无非在于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何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和方案何在,这个问题具有怎样的意义,或者说能够带来怎样的影响。所以我们会发现阅读材料,首先你要有一个目标感,你要懂得虽然在语法上是无规则的,但在逻辑上是有规则的,这些看上去这些乱七八糟的材料,这些颠三倒四的材料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堆积在一块。它们都是从不同侧面,比如07年中央申论考土地问题,08年考自然、生态问题,这些材料的堆积和凑合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展现出该原因、影响、后果、意义,所以你对材料的把握始终是找到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比如原因、存在问题、意义,然后我们阅读材料可能就有一定方法了。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材料方法,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比如美国、法国有何经验做法,国内的江苏、浙江有何经验做法,我们要把这些作为重要目标,这些材料给我们带来哪些有效信息呢,材料当中之所以出现美国、法国的做法,江苏、浙江的做法,其思路是其他国家有如何良好的做法,为什么就不能转化成你的对策呢。我们还可以总结关键特定的词句,比如什么东西还不健全,什么东西还不完善,什么东西还存在缺陷,什么东西还存在漏洞,这类关键句在材料中当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我们每读到这些的时候都要注意。你沿着这个目标会发现阅读材料是完全有规律和方法可以遵循的,比如我给各位列举的特定关键句,又比如说材料中出现相关方面国外政府的经验做法都可以成为我们重点阅读目标,材料如茫茫大海,但如果你把握了材料规律,把握了阅读目标,我们完全可以在茫茫大海当中为自己找到几个灯塔,通过这些灯塔为自己找到有效信息。

        另外有些考生还存在这些问题,就是说材料也读懂了,问题在于怎么运用到档案当中去,是原封不动地抄进去,还是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提炼。这个需要区分对待,要看什么情况。比如第一道题,是让你概括内容,概括强调忠实材料,这个时候你对材料语言信息的运用不妨是很直接的,材料当中有什么话可以加以概念出来,比如某专家认为应该怎么做。需要站在你自己写作文章,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时候,利用材料肯定还是基础,但可能需要你对整个材料,比如说加以适当的整合、提炼,适当的举例说明、展开说明,这样的话就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种要求,需要你适当地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材料中的信息加以整合、提炼、拔高或者归纳。实际上,关于申论的写作,一方面跟每个人的写作能力有关,另外一方面其实各位也不用太悲观,觉得我的写作能力很差,实际上申论的命题结构,根据材料设置各类题型决定了写作能力只是一方面,很多时候文章写作、文章表达完全可以借力用力,就是借助原文章当中的语言,可以巧妙地借力使力加以表达。

        我们说对于材料的阅读,要注重它的一个目标,你是为了干什么,阅读材料想干什么,主要是寻找有效信息,比如原因、对策,然后再总结一些特定的规律和方法,比如特定关键句、关键材料,再一个是对材料的运用,要视题型而而定,概括题基本上是综合的,其他题型就需要我们发挥提炼。一方面需要我们多看一些文章,多做一些训练,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适当地借力用力,借助材料当中的原话,形成自己的语言。

主持人:咱们有一些考生,有些网友已经参加过公务员的申论考试了,他对材料的把握是有一定的心得,他也理解材料所揭示的社会热点到底是什么,他们都知道这个材料的切入点在哪里,但是在语言表达和运用过程之中,咱们相对来说申论考试时间是比较有限的,在180分钟,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当中,如何把这些材料进行总结,进行归纳,然后形成自己的文字,他们觉得很茫然,有一些觉得迷惑的地方。在这方面郑老师能不能给我们深入地进行讲解一下,具体怎么做,给我们指一盏灯。

        郑岳峰:好的。主持人提问把我们整个申论层层拨水一样,问题深入下去。我们刚才讲申论是利用材料,运用材料,将材料转成答案,主持人这个问题把申论又推向一个更高层面去。比如理工科的同学,或者在社会上工作几年,远离这样几年文章的写作,或者是政府政论性文章的写作,可能的确存在一个表达上的障碍,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第一,我们强调平时可以关注新华网、人民网或者说《半月谈》、《人民日报》这类的网络媒体或者纸媒体,阅读大量文章,甚至可以阅读一些报纸、杂志,比如《南方周末》、《凤凰周刊》,这些都是可以的,把你认为比较经典的句型,比如展示对这个问题现实意义的评价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别人的表达思路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一个小本子进行整理。大家也知道语言积累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至少有一两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特别强调四个字,叫做“持续积累”,这个东西不像阅读材料,一旦你把握了那个敲门,迅速地就能够把握,而表达能力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可以利用各类纸媒体、网络媒体广泛阅读,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语感,通过一个小本子,记下各类经典句型、经典语句、经典语汇,为自己将来的考试提供一个语言的保障。另外一个方面,就申论考试特点而言,它的命题结构决定了这一点,它不会是单纯写作技巧考试,包括老师在阅卷的时候可能会适当地考虑整个文章的结构,语言是否流畅,可能会从这个角度加以把握。但是由于申论命题结构是根据材料来设置各类题型,这就决定了,其实我们写作过程当中仍然是强调我此前所强调的一个内容,如何巧妙地借力使力,比如说当你需要表达对于某个问题对策的看法,比如说针对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对策的时候,首先基本信息肯定包含在材料当中,语言如何组织,其实也可以利用材料,比如说材料中关于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方面提到了美国田纳西河的开发整治,另一方面可能也会提到某水利部门官员的说法,可以把这些内容适当地用你的语言总结出来,未必需要我们完全的自说自话,如何表达其实还有一个充分的借助材料的问题。

        我认为从语言表达这一块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做,一个是充分的利用我们平时的积累,形成一种语言库。另外一方面,如何利用材料中的语言适当地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你自己的语言。我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概述的时候完全可以四两拨千斤,比如第一道题是让你整理一个汇报材料,供领导参阅,由于是概括材料就是忠实于材料,对你自我的语言要求能力不是很高,比如该问题存在哪些不足,有关专家认为该问题的原因何在,有关专家的意见,国外专家的意见,这些可以直接利用材料进行答题。我个人认为语言是一块。

        沿着刚才主持人的话说,刚才主持人已经把问题引到了一个非常深的层面上,就是如何组织语言,如何用语言把材料中的信息加以表达。我愿意进一步的帮着把这个问题往下顺延,顺延到一个层面上来呢,尽管我们总是强调如何进行语言的表达也好,如何关注社会问题也好,但是有一个前提,我觉得在我们考试备考过程中,在平时自己关注过程当中有一件事情是万万不可以忽略的,就是要紧扣历年的考试真题,否则的话你对申论平时语言的关注,社会问题的关注,可能只是一个无根之苗,可能是飘在水上的浮萍。对于申论,无论是表达也好,还是社会问题的关注也好,我们始始终终强调一个前提,就是从真题中来,到真题中去。

主持人:总结一下,我感觉考生必须形成一个自己万能框架。现在有些考生既参加国家中央的公务员考试,同时也想回地方,参加当地的公务员考试,这两者之间的申论有什么差异呢?

        郑岳峰:如何实现备考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投入一次国家中央公务员的考试准备,12月底是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来年三月可能是江苏的考试,如何借助这个成果顺利参加地方考试。我的感觉是这样的,首先从考试科目设置来看,全国,包括中央,包括各个省的公务员考试基本上是两大科目,行政职业测验和申论。就申论而言,其实严格意义上说它只是一个完整的考试科目,我们可以给它总结出来,首先都是基本的命题结构,设置上强调根据材料来设置各类题型,根据材料来展现社会问题。在命题思路和考察的目标上,都强调考生是否能够学会对材料的驾驭和把握。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然后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利用自己特定的表达能力,在加进平时自己的一些视野,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整理成一份非常完整的答案。从一个完整的考试科目而言,申论不存在各地,各个省考有什么区别。你在准备国考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提高了或者形成了这样一种能力,就是如何把握申论,利用材料的能力,这样一种能力当然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地方。所以在本质上申论只是一个完整科目而言,而不存在各个地方的区别。

        主持人:也就是说,申论的这种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郑岳峰:对,作为完整科目,首先从思路来看,背后考察的都是这种能力,就这种能力而言,就主持人所言是可以迁移的。参加国考,也可以参加各个地方的公务员考试。就具体而言,当然也会有所区别。一个是在具体题型特点上,一个是在社会问题的选择上。如果说国考和各个地方,以及各个地方申论考试之间,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在于对材料逻辑能力的考察,如何加强对材料逻辑能力的驾驭。中央申论的题型特点是这样的,首先一前一后两道题,概括材料题和文章题作为主干,在这两大主干题型基础上可能会设置一些很灵活,很多变,也让很多考生感到难以琢磨和把握的一些题型。举个例子说,比如08年中央申论的第五道题,列出了职能部门对于反对水电开发意见的一个答复,问你这样的答复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补充,这是中央申论题型的特点,就是在主干题型上,仍然保持了传统和稳定性。在两大主干题型当中又显示出它的一定时髦性。

        主持人:也就是说,稳定性和灵活性结合在一块了。

        郑岳峰:对,稳定性和灵活性统一。比如去年这道题,很多同学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仍然要看到它的一个共同本质所在,在访谈一开始我们说申论各类题型变来变去,包括材料无论如何复杂,材料所包含的有效信息,以及题目所要考察的点,无非就在于原因、存在问题、对策、影响后果、意义,你只不过像刚才这样一种题型,它变更了一种出题方式而已。其实它问你这个答复哪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对策,针对这个反对意见,我们这个答复是否给出了全面然后又有针对性的对策。比如反对意见里面提出了六个问题,我们答复只给出了两个,这就说明我们对策不够全面,还需要补充其他对策。中央题型的特点就是在主干题型基础上有所变化,但是在这个变化的背后其实我们会发现仍然可以找到规律所在。所以我们千万不可以,国考中央申论有一些新题型,就慌了,只是说不同题型可能考察的角度不一样,我们相应答题角度和方式不一样。这是第一个区别。题型特点上,相对而言,国考可能在传统题型上会进行一个更新,一个变革。

        地方考试我们会发现传统上还是比较稳定的,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的三段式命题的特点。比如第一道题概括材料,第二道题提出对策,第三道题写一篇文章,或者再会增加一道小题目,07年、08年北京还会增加一道小题目—分析原因,分析原因也是属于传统主干题型,它的命题思路比较简洁明朗,答题的时候至少对于考生而言也有一个答题方向。地方题型,首先题型基本上稳定,要么是概述加文章,要么是加一个小题型,要么是分析原因,或者是针对材料中的某个问题提出对策。所以地方考试的题型比较稳定,然后题型本身比较明朗,题干中一目了然地知道你干什么,而中央有些题型你不知道干什么,需要揣摩。

        从题型角度来看,其实你能够驾驭国考,我们认为驾驭地方考试是没有问题的。这是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申论尽管在命题原理、考试结构上是一样的,但是毕竟它都会选择不同的社会问题来考。国考和地方考试的特点还在于社会问题的切入方向上可能会不一样。比如国考,中央可能会趋向于宏观的,全局问题。我们做一个梳理,05年中央申论考的是扶贫开发问题,06年考的是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07年考的是土地问题,08年讲的是水电开发所引起的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问题。我们会发现中央的考试一般会选择全局性、宏观性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考试的点。作为地方考试,比如07年和08年的北京,07年北京选择了城市摊贩管理问题,08年选择了行业自律问题。07年江苏选择了一个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我们会发现,地方的社会热点问题的选择一般会选择一些比较中观,相对而言比较具体的问题。在社会问题的选择方向上是不一样的,由此构成了中央与地方考试题目的同与异。

        主持人:应该说还是万变不离其宗。

        郑岳峰:是的。

主持人: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是在11月底到12月初的之间,到现在为止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了,其中也有一些网友打过电话给我们,这么短时间如何备考国考呢,这方面您还是给我们展开讲一讲。

        郑岳峰:当我们把握了整个申论的考试方法和基本路径之后,去年报名人数一万一左右,报名人数超过了八十万,最后通过审查,有效报名也达到了六十四万左右,在就业竞争的今天,以及公务员本身的诱人性,良好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的成就感,决定了公务员考试竞争会越来越趋向于白热化,越来越激烈。如果在这两三个月内进行备考,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个前提。关于公务员考试,首先我们要确定它不同于司法考试,比如每年9月份举行的司法考试,还有会计师考试、英语(Q吧)考试,这些都是测查某一个特定领域的知识的考试,这样的考试可能需要一个持续的积累构成,而且经过某个领域特定知识的训练、记忆、背诵,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天道酬勤,只要你付出,会有回报。公务员考试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我可以把它描述为这样一种考试,就要无背景,无专业的考试。比如申论,考察某个社会问题,其实这个社会问题,比如土地问题,未必跟经济学法相关,更重要的是利用你个人的综合潜质如何从材料中提出信息,然后运用到答案当中。经常有人说行政能力测验要考言语理解、数量关系,这个是不是数学专业的,汉语言专业的有强项,其实不是这样,这些题目背后测查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比如数量关系严格意义上也不需要经过数学测算。公务员考试区别于我此前所列举的考试,不是某个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考试,而是对于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试。所以这样一种考试就带来这样两个特点,对于那些自身积累非常到位的同学,然后经过特定的技巧、规律、方法的总结,他考试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对于若干年来自身的积累,当然我没有批评这些朋友的意思,只是就一个事实来说,自身的积累可能一直比较薄弱、苍白,尽管我们鼓励你为目标奋斗,但我们心态要平和,不一定付出就有回报。这是你二三十年的积累,如果二三十年都是欠帐的话,通过这两个月也是不太可能的。这不是专业领域知识的考察,而是能力的考察。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备考方向如何把握呢,一练、二看,一练,首先以训练、练习为核心和基础。申论并非单纯的写作,也不是单纯社会问题的考察,主要是对材料的把握。申论首先是依托历年考题多练,看看这个题目怎么作答,关键的是训练自己如何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然后运用到答案当中的能力。扣住真题展开训练。二看指的是什么意思?成如刚才主持人所说,当我们把握了材料以后又怎么样呢,有时候我们工作、学习远离这样一些政论文章的写作,如何形成语言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多看,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半月谈》、《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多看一些《人民日报》的社论文章,《半月谈》的评论文章,新华网的文章,由此形成良好的语感,克服你的表达障碍。第二看是什么意思,申论尽管我们强调不要押题,平时我们加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会帮助我们对社会以及各类社会问题有一个良好背景知识的把握,比如无论是土地问题,突发公共事件,对于这些比较热点,比较宏观,比较富有持续性的话题都有关注的话,首先阅读材料的时候,由于我对该问题已经有了清晰的把握,我阅读的时候会更加有材料,更加有清晰感。其次你不是经常抱怨自己在表达上有障碍的话,如果你对该问题本身的了解可能会弥补你对表达的障碍。我建议是一练二看,一练强调练真题,训练自己,把握材料,利用材料答题的能力。二看,一个是多看范文,形成自己良好的申论体系,第二个是多看社会问题,形成对社会问题的良好知识积累。

        主持人:谢谢郑老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与我们的节目,我们在这里也祝愿您在公务员培训的道路上能够桃李满天下。

        郑岳峰:谢谢,谢谢主持人,谢谢腾讯,谢谢各位,也祝各位一切顺利,梦想成真。谢谢大家!

 

 

看过本篇的网友还看过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一周资讯排行
本月资讯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