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政热点:“两会”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时政热点:“两会”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A+ A- 2010-07-08 14:30  |  未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背景资料:

    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2010年我国经济以及民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要着力抓好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个方面的工作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这部分的具体内容是: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

    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将全国130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要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管,实现保值增值。我们要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

    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年度建设计划,确保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加快普通商品房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倡导住房租赁消费。盘活住房租赁市场。

    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

    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今年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尽力为这些不幸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更多帮助。

    在6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机构也要优先选用基本药物。推进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大规模开展适宜人才培养和培训。

    进一步完善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开展社区首诊试点,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

    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解决好。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落实好农村妇女妇科疾病定期检查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做好孕产妇和婴幼儿保健工作。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

    切实保护好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知识精析:

    一、关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经济生活知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只有实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才能化解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促进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3)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中央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无疑会促进生产、拉动经济增长。

    (4)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力的基础,平等就业选择职业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努力扩大就业,是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体现。

    (5)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实现国家长冶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6)增加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扩大就业的政策扶持、财税资金的投入以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都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

    (7)劳动者必须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自主创业,自谋出路。

    2、政治生活知识

    (1)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了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就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能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基本权利的实现,符合我国国家性质;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的执行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其积极履行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的表现。

    (3)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3、生活与哲学知识

    (1)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和政府正是从我国目前的形势出发做出的一系列促进就业的决策;劳动者也要从国家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职业或者自主创业。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体现了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道理。

    (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大就业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和劳动者自主就业两个积极性。

    (4)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5)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党和国家为就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各级党政把就业工作做为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外因;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是内因。在就业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了内外因相结合的道理。

    二、关于“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经济生活知识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可以改善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因而有利于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有利于扩大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将高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再分配适当地转移给低收入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

    (5)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有利于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有利于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第二,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公民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2、政治生活知识

    (1)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2)党的性质、宗旨、执政地位、“三个代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等基本生活,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不会严重下降,体现了这些道理。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4)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劳动者既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又有履行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3、生活与哲学知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根据当前实际,今年办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体现了这一点;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既要有利生产,又要有利于生活的原则也体现了这一点。

    (2)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生产力水平与收入水平是有差异的,相应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具体途径和要求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各有关部门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4)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社会保险又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

    (5)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等措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三、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1、经济生活知识

    (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要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2)市场交易中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循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3)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征。要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4)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等权利。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定价机制,建立由有关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体现。

    (5)财政具有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央财政投入3 318亿元,以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体现了财政的巨大作用。

    2、政治生活知识

    (1)国家职能。为了保障公众身体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必须坚持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制度、医药购销制度同步改革。这表明我国政府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体现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具体体现。同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推动医疗改革,必须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3)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以及“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党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部署,体现了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心上,积极采取各种改革,正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3、生活与哲学知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势在必行。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证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医疗改革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但绝不能照抄、照搬、照用,应结合中国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和历史传统等具体实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

    (4)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为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和不同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良性发展。

    四、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经济生活知识

    (1)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要求,是注重公平的体现,是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2)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政府致力于低收入者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体现。

    (3)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解决住房问题。

    (4)房地产业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产生积极作用。但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房价上涨过快,直接影响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影响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甚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2、政治生活知识

    (1)国务院关注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重视人民群众利益和意愿的表现,体现了政府是人民利益捍卫者的性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3、生活与哲学知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房价上涨过快的情况,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关系密切,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着眼整体,搞好局部,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调控好房地产业事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各种手段的整体功能。

    (4)政府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判断标准。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政府既要具体部署,调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