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让权力回归谦卑,让职业还原归位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这项牵动数以百万计人追逐和关注的“国考”又要开始了。据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透露,2011年考录将有三项改革创新的方向和举措:不仅继续加大了面向基层的招考力度,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招录比例继续上升,还将针对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专门增加招录计划。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今年将试点招录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
如果现实与理想区别不大,那么国家公务员的招考原本不应该得到社会这么大的关注。但现实中国社会对公务员职业的趋之若鹜,其实早已无法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来完全涵盖。起码到现在为止,公务员职业仍旧是超过半数大学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哪怕不谈权力崇拜的国情顽疾,即使只是一份稳定而旱涝保收的薪水,以及包裹在看似普通的职业背后几乎无法明算的优渥福利,在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当下,就已经足够刺眼。在这一话语背景之下的公务员考录改革,再细枝末节的前行因关涉众多,应该鼓励,更需要提醒。
作为创新点来总结的三点改革举措,延续了近几年来面向基层的一贯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权利参与的机会平等。虽然只是细节规定上的微调,但仍然需要在更加细致的方面加以制度护航,谨防事与愿违。将更多的招录计划面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将从2010年度的70%提高到85%以上,旨在从用人源头上控制那种从校门直接进入机关大门的比例。愿望当然良好,但具体的操作仍问题不少。
对基层工作经验的认定,一直以来就存在“该宽松时覆盖面太窄,该收紧时又太过笼统”的问题。多年以来,公务员招考简章对“基层工作经历”的划定,“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还较为容易衡量,但“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这一原本作为兜底条款的规定,却在现实操作中存在难以被认定、门槛过高等问题,比如个体经营由谁来出具能够被认定的书面证明?有多少真正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的青年根本无法通过初始资格的审查?而对报考中央机关的人员,地(市)级直属机关工作也被“视为”基层工作经历,这些对真正基层而言早已高高在上的职位,对于“了解社会、深入基层”的招录本旨而言,究竟有多少切题意义?基层工作经历的要求,透过具体衡量标准,其实质是对真实中国现状的深切感知和切身体会。当然需要有具象的标准予以衡量,但更需要真正围绕本旨制定这些标准。在标准制定阶段充分体现公平,才是真正属于源头层面的公平,这样的公平对于具体的执行才有意义。
至于开始作为试点进行探索的“从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可以说是在优化结构、彰显公平,但也可以看做整个社会的观念错位在继续发酵。在社会的观念流变中,作为社会职业存在的工人、农民,从什么时候开始跟高学历、国家公务员进行了如此决然的分野?社会职业的自然流动为何在这些领域竟然成为需要下大决心进行创新的亮点?一如既往的“基层工作经历”原来一直都无法包容工人、农民这些再基层不过的群体。更何况,那种优秀的工人、农民便有机会“跳龙门”做公务员的思路,难道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职业从来都有贵贱”的尊卑观吗?优秀的学者挤破头也要兼个行政职务,优秀的工人才有机会做公务员,这种有些畸形的社会现实恰恰是一直需要改变但屡难触动的问题根源。人才和职业的正常流动,不应该是在这样一种观念下的生长。每个职业的优秀分子,一个健康运行的社会要有让他们足以安于本职的制度环境,优秀的工人与优秀的公务员,理应拥有同样的社会对待,理应一样有尊严、有幸福感。
问题其实依旧要回到现实职业的无奈选择,弥漫着“权力崇拜”的社会必然要延续公务员招录的热度。挤破头争夺的公务员职位,背后是从未被限制、尚不知收敛的权力,以及与权力裹挟在一起太多的不清不楚、千夫所指的隐形利益。一个国家的青年精英还是一门心思热衷于所谓“国考”的独木桥,绝对不是国家之福。公务员招录的彻底变革,恐怕不能总是徘徊于细节的期盼,需要有遥相呼应的观念更新,需要有对权力回归谦卑、职业还原归位的笃定信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