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评论:“国考”的异常火热与理性多元

评论:“国考”的异常火热与理性多元

A+ A- 2010-10-26 13:12  |  时代商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2011年度中央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已于昨日24时结束,截至昨晚7时,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已达124万,已有4616人竞争国家能源局的一个职位。虽然报名已截止,但资格审核工作尚在继续,有关专家预计,今年报考人数不会超过去年的146万人。(10月25日《新京报》)

  “国考”这名号很是耐人寻味,虽非科举时代的大比之年,但是通过“国考”关,也等于捧上了金饭碗。而且,这是市场经济时代唯一能够获得金饭碗的从业机会。所以,自2003年以来,“国考”通过审核人数一路走高——2003年只有8.7万,2009年就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5万,2010年竟然高达146万。

  国考的异常火热,舆论的评价多元。有忧虑青年精英狂奔仕途的,有埋怨就业环境差的,也有评价为有助于提升公务员素质的……其实,这些声音都有道理,也并不全面。

  据悉,我国每年的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在500万左右,加上未就业的往届生,总人数大约在700万。即使150万人参加“国考”,所占比例不过25%。这个比例不能说是大学生们纷纷挤上仕途。此外,人们有个误区,一般以为中国官员绝对人数多。但是吃财政饭和吃行政饭的是两码事,前者涵盖了事业人员和公务员,后者才确指公务员。如果事业单位改革到位,剥离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中国公务员队伍并非人满为患。就此而论,每年从大学生中补充公务员队伍是合理的。这样既能保证公务员队伍的新陈代谢,也能维持公务员队伍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品质。但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公务员并非提振公务员素质的灵丹妙药。也正因为如此,今年的“国考”也尝试着改革创新,包括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职难求的就业形势,确实使得“国考”热度增加。但是,从“国考”人数占应往届毕业生的比例看,大学生的职业选项是理性的。所谓“国考”只不过是学子们面对求职选择题的一个选项而已,虽然每年都有数千人竞争一个职位的情况,但是也不乏很多学子考上公务员而不去报道的情况。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名校毕业生,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明显不如国际著名跨国公司、银行、会计师以及律师事务所。如果说“国考”热是就业形势严峻倒逼下的趋利性选择,那么公务员选择收入丰厚的跨国或国企岗位也是因循市场的趋利性选择。

  更何况,在应往届大学毕业生中,还有相当比例的考研族、自主创业者,其比列大约和“国考”相当。因此,只要视野宽阔一些,就能窥探到当今中国高校毕业生职业选项的多元化和合理化。而这种多元化和合理化,是和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合辙的。即使单纯从“国考”的角度讲,知识高层次、思想多元化、行为充溢着时代特点的学子们进入公务员队伍,对中国的法治和公共治理也有百利而无一害。公务员队伍的平民精英化的开放路径,总比封闭的特权精英人士把持要好许多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中提出了众所周知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对甫从校园踏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社会机制应该给予他们多元的选项,从心理诉求到职业选项甚至到理想规划。在我看来,“国考”和考研、创业等选项一样,都是学子们规划人生的不同需求设计。人们除了尊重,还能怎么样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