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热点时评:生态环境事故频发是一记棒喝

热点时评:生态环境事故频发是一记棒喝

A+ A- 2011-08-17 08:55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牺牲生态环境得不偿失,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我们不能在同样的问题上重复栽跟头、交学费了

  渤海溢油不止、云南“铬污染”未平;恒山因过度开采“破相”还令人揪心不已,陕西榆林沙漠中竟出现高耗水的高尔夫球场,更让人难以接受……

  7、8月份是极端天气多发时节,但这一桩桩环境生态事件,不只是老天爷捣乱。有突发因素,更是累积效应。指责曝光者“唯恐天下不乱”也好,抱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也罢,问题就在那里,想瞒下去很难,纵然人们一时看不见或者难有切身感受,有时一场狂风暴雨就能把问题给掀出来。

  对于当前的环境形势,有权威专家概括为四句话: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近期披露的问题,为这四句话作了注脚。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项目或工程的决策者考虑经济效益多,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少。

  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油、气、煤、水、金属等资源,只想着多采快挖赚大钱,却不顾及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不顾及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生态损害。如此急功近利,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资源,把自然环境当成可以任意排污的场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既影响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又直接危害群众健康。有百年采煤史的山西孝义,目前1/5的面积已被“采空”,地质灾害多发;而整个山西,因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高达4000亿元。

  有人说,中国的环境问题到了集中爆发期,此话并不为过。十七大报告在概述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第一条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但环境质量仍只是“局部有所改善”。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工业化和粗放增长方式的惯性,很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少矛盾经过多年的积累,恰恰到了集中凸显期。

  “十二五”期间,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保障群众身心健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各地不仅要继续清偿环境生态欠账,更要努力做到不欠新账。沿海和大江大河沿岸化工企业布局的过于集中,重金属行业废渣的堆放与无害化处理,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与污染,草地的过载过牧以及毁林开荒的工程建设等问题,事关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都需要高度重视。要做到既避免新的环境问题出现,又能对生态旧账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惟有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高昂代价,山川才有庇护,发展才有未来。

  牺牲生态环境得不偿失,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在坚定科学发展的今天,频发的生态环境事故正是一记棒喝,警示我们:不能在同样问题上重复栽跟头、交学费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