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热点时评:"街道改社区",先改作风

热点时评:"街道改社区",先改作风

A+ A- 2011-09-07 09:05  |  钱江晚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在单位上班的人,一般只关心自己单位,单位的经济效益,单位的人事变动,单位的体制改革,等等,却很少关心“街道”和“社区”,虽然住在社区,但好像跟社区没多大关系。

  《京华时报》报道说,以后“街道办”这一级政府要撤销,社区力量要加强。民政部副部长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一个趋势。读了报道后想想,社区跟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其实很密切:如果退休了,在家的时间多了,可能就用得着街道、社区了;如果生了病,子女又不在身边;再如果,老到不能动弹了,可能就要躺在街道、社区身上了。除了市场化的养老机构,恐怕有一大部分要走“居家养老”的路子,就是说要在社区范围里解决养老问题——且不说社区所承担的其他职能,如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社区教育、外来人口等等管理和服务,仅仅是养老服务一项要做到位,现在的街道和社区力量就未必吃得消。

  从民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大趋势来看,撤街道、强社区,肯定是正确的,必须的;但是,正确的决策能否得到像样的执行、贯彻,就难说了。《京华时报》报道了一正一反两个例子。一是北京市石景山区,7年前实行的“街道改社区”的改革搁浅了,有些方面“改回去”了。另一例是安徽铜陵,该市铜官山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进行一年后,其经验在全市推开,目前,整个铜陵市已开始全面撤销街道办,铜陵市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部撤销“街道”的地级市。

  一个搁浅,一个推进,区别在哪里?北京市石景山区“街道改社区”参与者说,“下改上不改”,社区的职能是为居民服务,但上级政府仍然把社区作为自己的下级机构来支配,也就是说,名称改“社区”了,干的还是政府的活。有人要问了,政府不是为群众服务的吗?为政府干活不就是为居民干活吗?理论上是这样,实践起来则未必。现在,上级部门检查工作往往不是下到最基层,而是用检查“台账”的方法代替检查工作,所谓台账就是工作记录,而且有严格的规范,街道尤其是社区,本来人力就不足,做好了实际工作还要做“台账”,哪里对付得过来?既然上级要的是“台账”,那就是说“台账”比实际工作重要,台账做好了,就等于工作做好了,政绩也就有了,群众疾苦则成了“被淹没的声音”。

  人浮在上面,钱也浮在上面。一同事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已经卧床好多年了,社区里从来没有来看望、过问。同事说,别的社区派护工到家照顾老人,为什么我们社区不这样做,社区说,没有钱,雇不起人。而社区所在街道的“楼宇经济”很发达。同事说,不知道赚来的钱用到哪里去了,只知道街道干部的专车越换越高档。

  反观铜陵,“官本位”至少没那么严重,路灯坏了,社区可以直接叫区建设局来修,用不着讲级别,要一级一级转到区有关部门,才能叫得动区建设局。不但权力“下沉”到社区,钱也“下沉”了,街道取消后,经费也向社区倾斜。改革前,铜官山区每个小社区工作经费只有3万左右,改革后每个社区工作经费在30万至65万不等。一下子多了那么多钱,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上级下拨的。如果上面为了自己花钱方便,不拨、少拨一点都可以,但结果就是社区有责无钱办不了事,过几年撑不住了,改革就夭折了。

  决策权、财权、用人权,一切资源,都由上级政府掌握;街道改社区,改不改?怎么改?真改,还是装个改的样子?“出让”一点利益给群众,还是留着自己享用?一切取决于领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