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莫为功利提高本科录取率
摘要:近年高考报名数下降,在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倾向,趁势提升本科录取率。提高本科录取率,被认为是教育发展和满足学历情结双赢的事。在地方政府看来,提高一本率是重要的办教育政绩。这完全是从功利的角度,发展高等教育。
发展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政绩思维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依照《意见》,今后要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新京报4月21日)
教育部的这一《意见》,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定了调,有利于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结构,同时促进各类教育平等发展。但能否得到切实执行,还要看《意见》的执行力度,以及各地发展高等教育的思维转变。
根据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我国未来10年的高等教育规模,总体增幅并不大,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过去扩大规模转变为提高质量。但对于那并不大的增幅,教育界也十分关心,是用在本科、公办高等教育,还是用在其他层次、民办高等教育。
近年来高考报名数持续下降,在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倾向,就是趁势提升本科录取率。具体做法是,在生源减少的地方,缩减高职高专计划,维持本科计划不变;在生源基本稳定的地方,控制高职高专计划,努力扩大本科招生计划。地方的这种倾向,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本科录取率,尤其是一本院校录取率、二本院校录取率,是地方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地方政府看来,能提高一本率、二本率,是十分重要的办教育政绩;二是迎合“学历社会”的“学历情结”,考虑到考生更希望能进本科,因此,提高本科录取率,被认为是教育发展和满足学生需求“双赢”的事。
这完全是从功利的角度,发展高等教育。从教育自身的角度,这种倾向,将带来三方面严重的问题。其一,民办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生存空间,将严重压缩,难以为继。客观而言,近年来民办高校和高职高专,已经遭遇生源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该努力帮助他们面对危机,而不是通过扩大公办本科的招生规模,来进一步逼迫他们陷入绝境。
其二,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办学、各类教育平等竞争,将发生倒退。民办教育的萎缩,将意味着公办高等教育的体量进一步增大,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情况就更加严重,高等教育将失去社会资金的支持,也失去办学的活力。
其三,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将进一步失衡。众所周知,过去10年高等教育大扩招,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并不接轨,由此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果我国高等教育不重视社会人才需求,一味发展本科教育,将带来更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浪费,加剧学历高消费,诸多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毕业之后可能还是从事高职高专学生就干的工作。
所以,教育部此次的《意见》显得十分重要,执行这一《意见》,在未来几年生源减少的背景中,民办高校、高职高专的生存空间,将得以维持,高等教育的“公”(公办)“民”(民办)比例,“本”“专”结构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鉴于以上原因,《意见》很可能遭遇执行难。为此,在执行《意见》过程中,必须要求各地政府转变办教育的政绩思维,从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出发,规划教育的整体发展。这需要调整对各地办教育的考核体系,取消升学率、本科率这类功利的教育评价指标,重在评价一地教育各类教育的均衡、平等发展。
另外,民办教育和高职教育,必须提高办学质量,以赢得办学的地位。毋庸置疑,民办教育与高职教育,之所以陷入困境,与其自身办学缺乏特色、质量不高,密切相关。如果还继续原来的办学思路,纵使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安排,为其保留了生存空间,但还是可能会被受教育者抛弃。当然,要让这些学校转变办学思路,办出特色,还需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这是我国所有高校面对的共同的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