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论文博士”让文凭更加贬值
近日,有人在微博上称“山东省国土厅一把手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但从未见其上课”,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作出回应,称山东省国土厅厅长徐景颜确实在该院读博士,但他不是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论文博士”。而事实上,早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就表示不存在所谓“论文博士”,若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决不手软”。目前,教育部已介入调查此事。
“论文博士”让人大开眼界。没有入学考试,只是抽空去听听课,然后凭一篇论文就可获得博士学位。弄个博士头衔竟如此简单,难怪很多网友笑问,自己能否也到清华读个“论文博士”玩玩?
“论文博士”并非中国高校的发明创造,而是“与国际接轨”。只可惜,无数事实表明,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往往是“南橘北枳”的过程,选择性接轨、半接轨,最后搞得不伦不类。人家搞“论文博士”,要求可能是很严格的,宽进严出,读博士不难,难的是拿到博士学位。可在我们这里,凭笔者在高校任教十多年对研究生教育现状的了解,没有入学考试这个关口,没有全日制这个硬约束,那么读博士、拿文凭大概就是一个“混”字——比如,所谓面试可能是走过场,见面聊一聊罢了;所谓论文研究可能是东拼西凑,甚至让秘书代写;至于最后论文答辩能不能通过,基本上是不用担心的,我们的教授一向宽厚仁慈,犯不着跟研究生过不去,尤其是这个研究生还身居官位。
眼下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本就让人极度不敢恭维,“论文博士”的含金量更是可想而知。这种在职读博,说白了是为一些人量身定做的,既不耽误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奋发向上,又可让他们获取奋发向上的敲门砖,官照做,文凭照拿,两边通吃,鱼与熊掌兼得。于是我们看到,一些成天忙碌于文山会海的官员,在学历上竟能步步高升,至于文凭的含金量则显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作为晋升的依据。难怪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感叹:“许多在校生十年寒窗苦才拿到博士学位,但一些党政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也不来上课,稀里糊涂就混到文凭,这很不平等。”
高校为了赚钱而批发硕士帽、博士帽,让文凭进一步贬值。如武汉理工大学,近10年来,通过廊坊硕士班向百余名无资格入学的学生授予硕士学位。高校利用学位授予权滥发真文凭,与街头小贩贩卖假文凭有多大区别?
所以,拭目以待教育部怎样查处“论文博士”事件,清华等高校会受到何种处罚,那些在读或已毕业的“论文博士”如何处置。更希望教育部以此为突破口,费点心思,好好整治一下高校滥发文凭现象。文凭的价值对应着大学的价值,文凭的声誉对应着高等教育的声誉,笔者很想问:大学要让自己颁发的文凭贬值到什么程度?当文凭的价值一再贬低,你作为大学的价值又在哪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