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让感恩的阳光驱散阴霾
总有一些感动,让人难以忘怀:“5·12”特大地震后,3岁男孩郎铮从废墟里被救出,躺在担架上用稚嫩的右手向解放军叔叔敬礼;面对驰援的人们,四川青川的小学生在公路旁举起简陋的纸板,上面写着“谢谢”;今年四川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和网友共同提议将“5·12”设为“四川感恩节”……4年来,“感恩”这个充满魔力的热词,回响在巴蜀大地,传遍了长城内外,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
“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淮阴侯韩信千金赠漂母,回报落难时的一饭之恩;陈毅元帅亲手为老母洗尿裤,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传颂着爱的力量、美的情怀;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就职大典上向虐待他的看守致敬,感谢苦难磨砺了性格。感恩是一种智慧,更是灵魂上的健康、精神上的宝藏。
哲学家康德指出,感恩是崇高的义务,不仅是以情动情的情感和心态,更是以德报德的行动和责任。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唐山人感同身受,自发组成救援队;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第一支赶赴灾区的外省公安特警队伍来自成都,第一支跨省救援的民兵队伍来自青川。对口援建中,山东人的无疆大爱在鲁川两地架起了连心桥,去年春天山东大旱,四川立即派出800多名技术人员赴鲁,打出一口口“感恩井”。感恩的力量不断传递、扩散,提升着今日中国的温馨指数,也升华着13亿人的民族精神。
多一些感恩之心、感恩之为,社会就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冷漠症”。对主动让座的青年道一声“谢谢”,会让更多人相信“善有善报”;对饱含爱心的捐款物资多一分慎重,会激发更多的慈善力量;对来之不易的生活多一分珍惜,会少一些“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牢骚,而凝聚起力量共克艰难。
有没有感恩之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尺,也是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品格的试金石。为此,很多国家重视感恩教育,光大感恩文化。韩国小学生的胸前挂着“孝行牌”,牌的正面有父母像,背面有孝敬父母的格言。美国和加拿大设立感恩节,提醒国民要记住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激他人,帮助他人。浴火重生的四川人,更是把感恩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志,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四川奇迹。
鲁迅说,“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 谁给了我生命,谁把我养育成人,谁教会我生存的本领,谁让我们翻身得解放,谁让中国繁荣昌盛……以感恩的心来丈量人生,才知道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发现。
美好的生活,要用感恩的心来创造。怀抱感恩之心,我们的心中就会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阴霾;践行报恩之举,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良性互动,少一些恶性循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