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从电视剧《心术》谈起
最近看了电视剧《心术》,颇有些感动。感动于演员们放松的表演状态,感动于作为一名不了解医护群体的普通人,换个角度看问题后的内心敞亮:它至少让人对白大褂儿、病房和手术台少了几分陌生感、神秘感甚至恐惧感,对“医护群体”多了一份同情和体谅,甚至是剧中大段大段的“说教”也都变得可爱起来。
这恐怕不是我一个人的“各色”想法,相信不少看过该剧的观众也会有同感。那么,是什么让《心术》促成了“和解”的效果?
首先是真实。《心术》的真实感来自于它不简单地追求戏剧性,而是摆脱神秘化的成见,重新去发现医生的工作生活状态。霍思邈、郑艾平们不总是遇到“急诊”被紧急召回,工作之余他们也轻松调侃、家长里短;刘晨曦既是神经外科医生,同时也是肾衰竭患者的父亲;“美小护”剩女愁嫁,常常因为护士身份而受到莫名的“歧视”……总之,和其他群体相比,他们一样有困惑,也有尴尬,有委屈,也有成就感,只不过这些情感的来源和方式有所不同。这种真实显示了作者创作的诚意,让人自觉不自觉地对作品有了信任。
其次是真诚地理解医患双方。它没有停留在医患矛盾的表层去制造戏剧冲突,而是体贴地发现矛盾背后医患双方的诉求和心态。患者“钢丝男”赖在医院不走是病痛折磨和极度贫困所致,他最终选择跳楼,想把捐款留给老婆孩子,为的正是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脑瘤需不需要做手术?有时候即便专家也言人人殊,并无定论,考虑到“手术与否”对患者产生的心理暗示,问题就会更加复杂……《心术》充分展示了这种复杂性,并且让复杂性自身产生戏剧效果,在观众愉悦的观赏中不断地渗透和说服,最终让人“心悦诚服”。
建立在真实自然的情节基础上,剧中人物大段大段的议论也就显得入情入理了,并且放大了故事所要促成的“不同群体间的和解”的效果。
一部电视剧当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时常处于紧张状态的医患关系,更不能从体制上解决连发达国家都没有完全处理好的社会医疗困局。它能做到的,就是破解人们对这个看似无比熟悉、实则异常陌生的群体的离谱想象,让不同人群之间更多一份善意的理解。电视剧《心术》的“说教”与和解,能上得去,也能下得来,能说到人的心坎里。它证明了艺术教化功能的实现需要诚意,更需要艺术性的表达。
此外,《心术》“权限”似乎被放宽了,被允许在更大的范围里揭示庸常的现实和复杂的矛盾,这应当归功于创作者与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在这一点上,它对电视剧题材的扩大和“权限”的突破具有示范的意义。如果大量领域和题材都因为“敏感”而简单地拒绝艺术表现,不但文艺创作会受到极大的制约,不同群体间的误解和成见更会养痈成患。
促成和解不是单一的哪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政府与文艺创作者善意合作,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隔膜甚至鸿沟就会有所弥合,主流价值就会更加深入人心。社会具有自我教育的功能,这是文化的源泉,也是文化的归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