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医院反腐,当为新医改助力
有学者把医院运作中的这些灰色不透明成本称作“湿毛巾里的水”,认为不拧干这些水分,真实的医疗成本就永远是一个谜
日前,深圳市检察院通报称,已对该市市、区两级13家医院的16名管理人员以涉嫌受贿犯罪立案侦查,其中包括9名正(副)院长、7名科室负责人。(6月10日《新快报》)
当地媒体用“猛”来形容这次行动,其实对腐败实行零容忍是最大的社会共识所在,有腐败必清除,医院不能成为一个例外。新医改已涉入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箭在弦上不能停滞和耽搁。系统地研究和清理医院腐败问题,既是反腐大局的一部分,也是改革大局的一部分。
论及看病难看病贵,究其原因很复杂。比如,财政投入不足,以药养医的畸形依赖,医疗人员技术付出没有得到尊重,等等。因此,新医改的种种方案也大抵是从这些病灶入手给出解决路径。应当说,抓住机制性问题自然是最紧要也是最有效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也不能忽略腐败成本?
一位院长王杉曾向媒体讲过他自己的一段经历,2006年,该医院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医院当年支出约10亿元,其中,仅医院清淘粪便一项的支出就达70多万元。他将这项淘粪服务对外招标的结果是,实际价格不到7万元。公立医院改革乃至整个新医改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要建立起对于公立医院的新的补偿机制。补偿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合理的医疗成本到底是多少。否则,此案例中10倍的淘粪虚耗就是花了冤枉钱。
有学者把医院运作中的这些灰色不透明成本称作“湿毛巾里的水”,认为不拧干这些水分,真实的医疗成本就永远是一个谜,至于如何拧干“湿毛巾里的水分”,审计介入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去年上半年,审计署曾派出10支审计队伍,对10个省(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发现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某些药品价格居然更高等一系列问题。公立医院改革,审计力量不能缺位。透过种种数据迷雾,公平公开公正地测算出医疗成本,这正是审计机关的拿手好戏。
另一种必要的途径即反腐败,如果说审计是基础性专业性的工作,那么反腐败则是对灰色成本的定点清除。拉高医院药价的因素中,15%公开的政策性加成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为普遍和严重的推高药价的原因,是某些医院官员、医务人员和医药公司沆瀣一气吃回扣的问题。而近年来公立医院之所以热衷于负债经营大干快上,一个不好说出口的原因也是基建项目与采购项目中暗含着巨大的腐败空间。向这些半公开化的痈疽开刀,必然会使拉高医疗成本的腐败路径公之于众,这是在为公立医院改革开道。
一些人估计又会提到保护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问题,要知道保护改革积极性绝不是要为腐败分子护短。而且,对于最大多数医务人员来说,他们何尝不痛恨自己身边的蛀虫?通过反腐败清除蛀虫,建立阳光的改革的路径提高医务人员合法收入,冰释医患之间的矛盾,使医务人员重新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这符合医务人员的根本利益,自然也是在保护他们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