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莫让“高考压倒一切”

时事评点:莫让“高考压倒一切”

A+ A- 2012-06-12 10:37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恐怕还没有任何一场考试能像高考这样引发全民关注与热议,也无法像高考那样触发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为了迎接它,一个姑娘从高一到高三的所有试卷摞起来有2.41米高;一个家庭从一对一家教到就近租房再到营养食补,成本数万元;一所学校让学生坐在教室里打点滴,备考、营养两不误;一个城市从交警大队到出租车司机全体动员,忘带证件或走错考场的糊涂考生得以一路绿灯。全国7300个考点,31万个考场,915万考生,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考场外,警车、救护车齐全犹如事故现场,大巴车、小轿车全体静候……

  如此兴师动众,高考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刺眼:“一考定终身”,带来的是全社会的“高考焦虑”。但以打破“一考定终身”为初衷的“自主招生”又不断被诟病为滋生腐败和加剧不公。在效率与公平的争论中,在自主招生、南科大改革等摇摆而艰难的探索中,高考改革依然小心翼翼。

  没有机会进入改革试水范围的人还是大多数。广大的乡村和无数普通家庭,都将高考视为孩子走出贫困或走上金字塔顶端的捷径。每年近千万考生参加的高考,也始终被赋予“最公平的人才上升渠道”和“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期待。尤其是在贫富差距扩大、资源权力日益集中的今天,“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等醒目的高考励志语,呈现出“高考焦虑”的某种社会根源。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颇有些杀气腾腾的口号之下,“高考焦虑症”带来的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家长为了孩子高考要求邻居“不能深夜冲马桶”,甚至当母亲被撞昏倒在血泊中,路人却劝说女儿上考场。高考结束后,考生的庆祝方式是洋洋洒洒的碎纸片甚至是一些暴力行为,他们以此释放内心的压力、困惑与结束后的茫然。

  教育本应为国民心态的健康打下基础,但在今日中国,教育问题却加剧了社会心理的焦虑。这种骤然迸发的焦虑其实埋藏着漫长的酝酿期和久击不碎的障碍——

  在高考之前,有东中西部及城乡教育资源的落差,有应试教育的刻板僵化,有户籍制度带来的异地高考的瓶颈;在高考之后,重点高校录取率在各省呈现巨大落差,而沉重的就业压力,学历社会的阴影,高等职业教育的薄弱,国人日趋功利的心态……这一切,使这场考试背上重负,“高考压倒一切”俨然一条不成文的原则。

  即便高考已经凌驾于个人的健康成长、他人的利益乃至公共秩序和伦理道德之上,即便这个制度被反复地抨击、诟病,对于长久生活在这种教育氛围中的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

  这种习惯,似乎让一切都变得合理:中国教育的痼疾,国人的非理性心态,都得以在高考焦虑的泥淖中发酵。但是,教育的深陷、心态的畸变,蹉跎的不仅是一场考试,也许还有一个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