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优质阅读何来德性
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1-2012)日前发布,宏观考察了国内文学现状。此前,各种针对中国图书品质及国人读书现状的调查或报告也不少。总的观感,这些专业分析与人们的日常感受是一致的——我们似乎越来越滑向一个缺乏优质阅读的时代。
相比于政经“硬件”,以阅读为核心的柔性因素更加贴近心灵与精神。丰沛、润泽还是枯竭、干涩,这是躲在高歌猛进主旋律背后的一道选择题,容易被忽视,其影响却至深至远。据上述报告,文学阅读的浅俗化走向已不容回避,典型的表现是那些缺乏人文气息与人性温度的作品大行其道,轻松化、娱乐化日渐被抬到过分的高位。同样的疲态,我们在人文、社科、科普等几乎所有重要领域的阅读现状中,也都可以看到。
好的阅读之于心灵,价值很多。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点,关乎德性。
从普遍意义上说,德性的来源有二。首先是社会和家庭的教养。从公共领域看,目前的社会现实常常表现出多重失范,难以让人满意,因而也难以对德性的形成施加好的影响。家庭内部一般会有追求德性的天然选择,但这种追求与社会性的整体失范相悖,于是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囚徒困境——想让自家孩子善良,但外面那个环境复杂,总不能让孩子吃亏吧,所以……孩子必须适应现实,不能太拘泥于良善原则。这样的困境下,德性的形成当然也令人不敢乐观。
其次,德性可以源自优质阅读。好作品中那些恒久的、有益于道德形成的价值,会通过阅读潜移默化地内化于人的心灵。缺乏阅读是可悲的,缺乏优质阅读则更可怕。因为在质量不高甚至恶劣的阅读中,不仅无德性,反而包含着对德性的伤害。
阅读在根本上是私领域的事,它足以构成某种抗衡公领域的力量。当内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蒙尘时,好的阅读便是一种擦拭。我们需要付出许多精神努力,才能对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好的阅读能有效地助益于这种努力。这样的阅读,久而久之,足以使一个人有勇气对抗他所认为不良的整个社会风气。
人的心灵,借由阅读能够走多远,潜力几乎是无限的。当社会整体蒙尘时,对于个体,优质阅读尤其可贵。
细加辨析,优质阅读由两方面的要素构成:好的出版和好的阅读。从自由意志的角度,无疑更应该看重个体的阅读选择。所以,不应过多地去抱怨当下的出版物,该检省的,当是我们自身的选择。历史上当然有焚书坑儒的年代,有宗教裁判所禁书的年代,有纳粹疯狂烧毁书籍的年代……有那么多的禁绝与钳制,但感谢上苍,历史也为我们保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著作。我们今天能看到那么多优秀的文本,能有那么多选择的空间,对于心灵的需求来说,足够丰盛了。
当然,这不是说当下的出版没有问题,不是要为出版界开脱。事实是,他们中的相当一些人,做得实在让人失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