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丨别把网络众筹用歪
热点概况
近日,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吴鹤臣突发疾病,其家人通过水滴筹发起百万众筹。但很快就有声音提出质疑,包括患者有房有车为何也发起筹款,并勾选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台是否提前核实了该病症所需治疗费等内容。5月4日,水滴筹方面回应,有房有车也可以发起筹款,勾选“贫困户”是发起人误操作;曾与医院沟通,但医疗花费医院也没办法给出。德云社也公开回应表示,吴鹤臣妻子发起众筹系其私人行为,公司已开展内部募捐活动。目前,该筹款通道已经关闭。5月4日深夜,吴鹤臣妻子在微博上公布了家庭基本情况证明,并表示“没有逼捐骗捐”,陆续会公布一切信息,目前筹集资金在水滴筹平台,会为水滴筹提供医院官方账户,全部用于医疗费用。
各方观点
央视:隐瞒欺骗就是诈捐。
中青报评论:众筹百万巨款,消耗了社会善意。让最需要的人优先享受到帮助,才是对“善意”最合理的分配方式。
新京报:网络众筹平台是否担负起了审核责任?提交ps诊断证明也能过审。
深度分析
(一)网络公益众筹存在的现状
1.给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提供有效求助途径。
在慈善公益领域,通过网络将每个人连接,消除因地域的隔离带来的信息鸿沟,让原本没有人脉、资源、能力进行求助的人,可以通过众筹平台向社会求助。
2.打造了便捷的筹资途径。
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求助者将求助信息,通过网络众筹平台等各种渠道得以传播,从身边的亲朋好友到远方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都能通过这个过程被连接到一起给予求助者帮助,让公益真正深入人们的生活。
3.存在监管审核不力和网络众筹信任难的问题。
诈捐事件此起彼伏,更有甚者专门造假照片、假证明利用网友善心通过众筹圆自己发财梦,透支了网友们的信任。筹款平台对筹款发起人相关信息也缺乏审核,社会善意原本稀缺,更透支社会信任。
(二)优化公益众筹的对策
1.创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要加快公益众筹立法的速度,创建完备的法规规程,在法律中营造一个法理分明、权责清晰且标准的公益众筹氛围。
2.健立社会信誉系统。
公益众筹也要有透明的、公正的、公开的、客观的社会信誉系统来监管。现阶段,京东众筹等平台依次创建了信誉系统,运用大数据,把捐赠者加入捐赠平台的信息记载下来当做社会信誉的积攒。公益众筹可仿效这一措施,创建归属于自身的一系列社会信誉系统,进而渐渐培育公益众筹的信服力。
3.严格审查公益众筹平台与发起人员的资质。
满足相关标准的平台和个人才可进行相关业务,还要约束众筹金额、筹款频次等。相关政府也要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实施一定的管理,增加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最关键的是要推动大众、媒体还有社会团体等主动参加,联合监督。
参考文章
网络众筹透支多少善意
大病网络众筹是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新生事物,是项具有公益救助性的“社会福利”,对于身患重病却又无钱医治的经济困难人群来说,无疑于一根“救命稻草”。它为很多身患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体重建了希望,打通了需要帮助者和帮助者之间信息不畅的通道,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然而,众筹平台审核管理不严,有关部门的监督缺位,导致原本具有公益互助性的大病众筹有点“走形”。吴鹤臣众筹事件再次捅破了网络众筹与网友信任之间的窗户纸。
近年来,诈捐事件不时出现,更有甚者专门造假照片、假证明利用网友善心通过众筹圆自己发财梦。这些行为不仅透支了爱心人士的“善良耐久度”,更损害了众筹捐助平台的公信力。一旦老百姓对众筹互助平台失去信任,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大病患者就得不到应有的捐助,就会陷入几方共输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破解发布门槛低、发布人资产难以核实、证明资料公信力不足等难题,就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慈善没有贵贱之分,但众筹平台要有“准入红线”。众筹互助平台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准入门槛和捐助规则,并对捐款使用情况严审严核,杜绝“诈捐”、“骗捐”行为的发生,确保捐助能实实在在一分不差地落到真正需要救助的对象手里。只有这样,众筹互助平台才能形成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既是众筹平台存在的意义,也是相关管理者的责任。
治理网络众筹信任难题,还需各方多措并举。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对筹款发起人相关信息切实加强审核。社会善意原本稀缺,不能让一些人随便动动指头就能透支。相关互联网平台理应对善款的去向做到长期追踪、全面公示。此外,对于实施虚假募捐、骗捐诈捐等行为的人士,应列入信用黑名单,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众筹互助平台真正发挥慈善作用,让帮助别人的人不再心寒,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能够获得帮助。
(来源:半月谈,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