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招考资讯 >公务员|【历史上的今天】6月第四讲

公务员|【历史上的今天】6月第四讲

2019-08-20 15:15  |  华图在线  |  责编:徐珂 点击收藏

  6月份《历史上的今天》第4讲!2019年6月7日《孙膑兵法》出土45周年!用兵之道,变化万千;兵无常事,水无常形!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繁多,常识从没错过,预知究竟如何,请认真阅读下文!

第四讲2019年6月7日《孙膑兵法》出土45周年

  【热点链接】

  1974年6月7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同时发现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了1000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4000多枚。这批先秦古籍的发现,是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新成果。证明现有《孙子兵法》源出孙武,完成于孙膑,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长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并不是一个人专著,使《孙子兵法》作者孙武是否实有其人等国内外长期存在的疑案得到解决。特别是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真题回顾】

  2014-上海A-18. 我国的军事著作历史悠久,北宋颁布的《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育官言课程,流传至今。下列不属于《武经七书》的是:

  A. 《孙子兵法》

  B. 《孙膑兵法》

  C. 《六韬》

  D. 《三略》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并选择错误项。

  第二步,《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B项错误。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奉为兵家经典。

  B项:《孙膑兵法》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简本《孙膑兵法》经过认真整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的十五篇,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

  C项:《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D项:《三略》即策略、谋略、战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军事著作。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相对于《六韬》更精深、更全面。

  2018-军队文职-39.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兵书是:

  A. 《孙子兵法》

  B. 《武经总要》

  C. 《武经七书》

  D. 《六韬》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兵书。

  第二步,《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由春秋时吴国的将军孙武所作。《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它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C项:《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D项:《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它的成书时间为战国末期。

  2014-山东-9. 下列在相同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一组人物是:

  A. 孔子——但丁

  B. 严复——伏尔泰

  C. 孙膑——普希金

  D. 张居正——马克·吐温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知识。

  第二步,严复是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倡西学,呼吁变法。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也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他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由此可见,两位都在政治思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

  C项:孙膑是战国初期军事家,是兵家代表人物;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作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

  D项: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

  2018-四川-8.《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A. 反戈一击

  B. 声东击西

  C. 暗度陈仓

  D. 调虎离山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三十六计》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三十六计指: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反戈一击出自《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意思是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反戈一击不属于三十六计。

  因此,选择A选项。

  2014-吉林-14.三十六计中,以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的计策是:

  A. 树上开花

  B. 引人入胜

  C. 顺手牵羊

  D. 围魏救赵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三十六计。

  第二步,“树上开花”是指树上本来没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点缀在上面,让人真假难辨。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当自己的力量薄弱时,可以借别人的势力或某种因素,使自己看起来强大,以此虚张声势,慑服敌人。

  因此,选择A选项。

  【解析】B项:“引人入胜”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不是三十六计之一。

  C项:“顺手牵羊”是三十六计之一,指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并不是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的计策。

  D项:“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之一,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来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其撤兵的战术。

  【知识拓展】

  一、孙武与孙膑简介及与之相关的重要战争

  (一)孙武

  孙武,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二)孙膑

  1.孙膑

  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2.田忌赛马

  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孙膑说:"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结束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因此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于是把他当成老师。

  3.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4.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战场位于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后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庞涓兵败自杀,魏太子申被俘。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二、古代著名的《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中国军事著作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撰。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13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兵法》把战争看做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而加以认真研究。要求对战争持慎重态度。主张对敌对国家可能的进攻,必须做好准备,也就是对战争要有"有备无患"的思想。书中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也很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治军思想,在于文武兼施、刑赏并重。书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言是科学的论断,揭示了正确指导战争的规律,至今仍是真理。在作战方针上,主张进攻、速胜,强调"兵责胜,不贵久"。在作战形式上,主张在野外机动作战,把攻城看做下策。要在野外机动作战中消灭敌人,就要善于调动敌人。在作战指导原则上,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争取主动,避免被动。

  (二)《吴子兵法》

  《吴子》是一部重要的兵家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是反映先秦时期中国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

  《图国》篇讲述"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争论。《料敌》篇主要讲述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与军队是否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打不散,拖不垮。《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将帅为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将帅必须依靠金鼓,旗帜和禁令,刑罚来治军和指挥作战。《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的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

  (三)《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成于战国时代,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全书有六卷,分别《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黄老道家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四)《三略》

  又名《黄石公三略》,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黄石公的著作,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主要通过对“设礼常,别奸雄,著成败”的分析,论述以“柔弱胜刚强”为指导、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方法。《中略》主要通过“差德行,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

  三、三十六计中著名的计策

  (一)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相关典故: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来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其撤兵的战术。

  (二)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计是《三十六计》第四计,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相关典故:“猇亭之战又称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蜀汉出军东吴,气势强劲,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一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蜀汉军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预测演练】

  【预测题 单选】下列事件中,与孙膑无关的是:

  A.田忌赛马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夷陵之战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战争与历史人物。

  第二步,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发生在三国时期,是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因此,选择D选项。

【华图在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11
{literal} {/lit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