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于丹北大发言被轰下台
北大“滚!”事――真相比谣言更令人担忧
近日,一场没有发生的于丹“滚!”事,再次把世人的目光聚焦北大。
根据媒体披露事件信息以及当事人于丹教授的回应,这件事有三个看点。
一是昨天即10月18日凌晨,《华夏时报》编委、金融部主任贺江兵发表微博,称于丹17日在北京大学分享昆曲感受时,被北大学子们轰下台,高呼让其下台,并称于丹不能代表广大的昆曲爱好者。于丹教授在昆曲演出现场闹个不愉快,确有其事。
二是根据在场人士称,于丹出席的此次活动,并不是北大举办,属于商演。在场观众也不单单是北大学生,更多是戏迷。也就是说,于丹出席的不是一次学术活动,而是一次商业演出。
三是据现场人士透露,他没有听到有人骂脏话,只是说于丹没资格代表广大昆曲爱好者。一位现场听众的说法也印证了整个事件的细节:“昨晚,北大百年大讲堂举行昆曲演出,谢幕时邀请于丹上台,却被热情的北大学子用嘘声隆重地轰了下去。有工作人员证实,当于丹表示要代表观众向老艺术家鞠躬时,台下有观众喊:‘我们不需要被你代表。’随后,不断地有人要求于丹下台,但没有人骂滚。”
因此,于丹的北大“滚!”事是好事者杜撰的。起码从表面上看,北大“滚!”事并没有真实地发生。
谣言得到澄清,真相得到还原,我们似乎应当感到高兴。但我实在高兴不起来。我认为,这件事情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第一,昆曲本来是个好东西,于丹也是一位好教师。一个曲高和寡,自娱自乐,甘之如饴;一个心灵鸡汤,场场爆满,大受欢迎。两者相去甚远,各有活法,相安无事。但是当两个“好”通过一场商演“偶然”凑到一起,竟产生出乎意料的结果:好东西毁了好教师。昆曲,而且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上演的昆曲,把好端端的于丹教授给毁了。
第二,于丹的北大“滚!”事,虽然没有在北大真实上演,却在虚拟网络已经真实上演无数次。虽然于丹借微博连续发表澄清意见,但是“滚!”事给于丹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时难以消除。这件事重伤了于丹。事发之后,助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于丹在18日一大早就已出国,不知所终。记者多方查找,仍然联系不上这位昔日媒体红人。现在,虽然一些事实真相已经得到还原,但是,谁来抚慰于丹受伤的心灵?这既表现了网络和微博的力量,更揭示了网络和微博的暴力。
第三,于丹出事,不是她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而是她一再出现在了不应当出现的场合,以至于让一些熟悉她但不喜爱她的听众或观众实在忍无可忍。因此,需要认真反省的是于丹和像于丹一样的明星学者。她们或他们频繁出没于各种社会活动或商业演讲,把学院讲堂当作商场,只是普通商店出卖各种商品,而于丹们出卖各种思想。毕竟,学术研究是学者的工作基础,大学教学是教师的基础任务。频繁商业活动或社会服务必定挤压宝贵的学术与教学时间,使教授们无心学术和教学。
第四,学院毕竟不是精神病院,北大百年在讲堂毕竟不是心理诊所。于丹有她合适的去处,但那天去北大讲堂恐怕不太合适,尤其是在晚上10点钟,在美好的昆曲记忆之上,硬要扯些无关痛痒的大话,这是对听众权利的侵害,更是对听众智力的羞辱,无论他们是否北大师生。李泽厚称赞“于丹是沟通学术与大众的桥梁”,我希望这座桥梁搭在适当的地方。
就在前几天,媒体还在讨论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关于“有钱买不到什么”的问题。桑德尔担心,“有些东西是用钱买不来的。但是现在,用钱买不来的东西已经为数不多。今天,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可以待价而沽”。我不得不说,教授、学者或任何一个普通公民的声誉,不是靠金钱或媒体包装能够长期维持的。学院要做学院的事,学者要做学者的分内工作,学术要离金钱远一点。然而,今日的中国,举目四望,随处可见的是学院的高度商业化,学术的高度金钱化,学者的高度物质化。这是我从于丹的北大“滚!”事中看到的最大忧虑。
微言大义:
@杜夏辉:既然是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那么,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就应该由研究昆曲的专家或教授进行总结,最少,也应该是戏剧家进行总结,我想,北大不会缺少这样的人才,然而,主办方却请来了一个不懂昆曲的于丹,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热。该轰!
@丝丝:青年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主办方泛滥名人崇拜热,名人泛滥到处显摆热,北大学子说不,这是对庸俗的拒绝,这是对真理的坚守,这是对正气的呼唤。
@胆大会吃肉:于丹今天你在北大学到了一个道理――你只能代表你自己!以后悠着点哦。
@张明明:商业演出你来凑什么热闹,在北师大给学生上昆曲课不就很好吗?记得你自己的身份!
@嗖嗖嗖:还不是为了名和利啊。“代表”一下就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了。真正的大学教授,要耐得住寂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