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考面试热点:“毒胶囊”折射药品安全软骨
导语:“毒胶囊事件”是药品安全领域里的重大事件,胶囊从生产到销售再到监管,从成本到管理再到检测,从道德到法治再到赔偿,涉及一些列深层次问题,在一个道德松弛、舆论不张、管理乏力的社会,如何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的管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迫在眉睫。
【热点背景】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毒胶囊”事件就此引爆。
“毒胶囊”这三个触目惊心的字眼,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再次震惊了国人。
有人将其与当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相提并论,分别看作是关及民生的药品和食品两大领域里的标志性事件。
应该说,这种提法并不过分。时至今日,“毒胶囊”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从生产到销售再到监管,从成本到管理再到检测,从道德到法治再到赔偿……人们心中仍有太多的问号。而审视整个事件乃至事件发生的大环境,还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毒胶囊”出现的真正根源在哪里?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今年省打击制假售假专项行动的工作重点放在打大要案、打利益链、打保护伞上面。”日前,省打击制假售假专项行动小组副组长、专项办主任、省质监局稽查局局长汤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出,今年在“打假”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多部门联合作战,对“打假”案同步进行全方位打假,从而提高了执法有效性。
“‘打’不是目的,杜绝制假售假的长效机制,应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省打击制假售假专项行动小组有关负责人指出,打假的目的不是要打垮行业或企业,打假的目的是要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正义,使企业、行业回归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使消费者们得到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