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军转干公基备考资料: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984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议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下了理论基础。
1986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1987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三大,十三大政治报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地概括和全面地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三)发展完善阶段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经过提炼和概括而形成体系的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科学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
党的十四大以后,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明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真题回顾】
(多选题)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 B.实行改革开放的观点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 D.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观点
【答案】ABCD。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既坚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六个方面。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和根本的理论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五,关于社舍主义发展动力的问题。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也是一个大试验。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