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公务员面试热点:中国人成“会走路的钱包”
2014年的联考刚刚结束,已经估分到自己能考上的同学们可以快快把热点抢先收藏起来,广东和江苏的考生们更是可以将热点当是考题自我训练一番,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建议大家多练习,有备无患。
热点概述
圣诞节后一天是英国传统的“节礼日”,也是英国商店的促销日。仅仅两天时间,从全球各地来到英国的消费者就花掉了54亿英镑。伦敦西区管理公司称,中国游客是最大买家,商家基本都准备了能说汉语的导购专门为中国游客服务,中国游客平均花费超1000英镑。其实不仅是在英国,也不仅是在“节礼日”,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以时尚和消费驰名的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各大节日,随处都可以看到中国游客在商场“血拼”的身影。
全球最大退税机构Global Blue 2012年全球旅游者消费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消费金额继续领跑全球,占全球游客海外消费比例的24%,比2011年上升4%。《中国奢华旅游白皮书2013》则称,中国游客安排行程考虑最多的因素是购物。中国游客特别痴迷高档手表、高档酒如威士忌、干邑白兰地等奢侈商品。简而言之,中国游客“只选贵的,不管对的”。
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奢侈品平均价格比香港高45%,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胡润百富榜2013年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每次出国旅游的个人花费平均在1万美元以上的有11%(按照人均花费1万美元以上的奢华旅程平均行程9.6天计算,平均一天花费7000元人民币)。中国人被外国商家称为“会走路的钱包”。
“我们当然欢迎中国朋友”,常年从事远洋贸易的卡西姆如此说道。不过,卡西姆也承认,他对中国消费者的一些消费水平持“保留意见”,“比如很多中国游客看起来并不懂红酒,更谈不上“酒文化”,但他们却不分品种,大买特买各种酒类。而购买的目的也不是用来品味和欣赏,仅仅是“送礼”。买的时候没有个性,很多时候完全就是跟风”。
图片来源:深圳商报
相关评论报道
@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奢侈品消费的第一个阶段,应该倡导理性消费。”周婷表示,理性消费是指不同的收入水平来消费不同的消费品,如果你的收入是普通白领,你对奢侈品有一定的向往,你可以消费你负担得起的奢侈品。如果你是个企业家或者是富裕人群,你可能消费更加独一无二的产品或者是服务了。所以首先要倡导的是理性消费,到了下一个阶段我们再来谈有品位的消费和个性化消费。
@赵萍:“判断奢侈品消费是否理性不是靠购买多少判断的,而是适度消费。”赵萍认为,不能说购买奢侈品就是不理性消费了,我能买得起就可以去买,年轻人追求奢侈品的时候,也是通过反复理性的考虑最终才决定买不买、买哪款的。哪些奢侈品买了,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哪些会产生负面影响。要购买与自己经济能力相符的东西,否则,超过一定限度对自己、对家人的生活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确实有购买奢侈品的年轻化现象,一方面是经济水平发展到这个阶段人们有能力承受,另一方面也有攀比的心理作祟,这是我们不提倡并且需要正确引导的。
@周桃伍:当穷怕了的中国突然富起来以后,炫富成为土豪获得安全感、成就感、荣誉感和存在感的主要途径。胡润勾勒出2013年资产千万的中国土豪群像:他们平均年龄仅有38岁,男性占七成,平均有3辆车、4块表,每年出国2.8次,最爱去法国和美国旅游,全球排名前二的奢侈品消费大户分别是中国土豪和俄罗斯土豪,为了让孩子不那么土鳖,八成中国土豪把孩子送到了美国或英国留学。
@《新周刊》:28年来,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确先富起来了。众多家庭的财富也有了增长,更多人成为中产。但严峻的事实是:中国还有1.28亿人的人均纯收入不到192元/月(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数据),1%的家庭掌握了中国41.4%的财富(2010年世界银行数据)。作为社会既得利益和优质资源占有者的富人,拥有相当宽泛的选择:可以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独善其身;可以带动和帮助其他人共同富裕;可以通过还哺社会的企业文化尽到公民责任;可以通过个性化的行动参与和人格魅力影响他人;可以借助话语权成为公民社会建设的先锋——换句话说,富得像个人样,而非富得像个钱样,能有效抵消公众披着仇腐外衣的仇富心态,让全社会重新认识富人。金钱买不到尊严、尊重和尊敬;更守法的创富之道、更多的社会担当,才能为富人正名——“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