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家公务员综合备考:微信无处不在朋友圈里无朋友
举个例子。一个销售员,加了一个老板的微信,表面上看是想交朋友,但实际上是期望未来某一天,老板能带来大单,或帮他介绍到大单。或者,自己创业时,能通过他筹到一笔创业基金。
而他加了另一个销售员微信,潜意识里,也是想通过互相打探,了解行业信息,看他能赚多少,玩什么项目,人靠不靠谱,未来,有没有机会合作。
他加了一个女人微信,最初的时候,以为有性的好处可图。不在当下,即在未来。后来发现绝无可能,就死了心,定死为“朋友”。
而那些只能闲聊,无半点利益可图的,往往一言不合,当即拉黑,甚至未曾一言,就已拉黑。
这种现象我们都再熟悉不过。甚至,你也因为类似原因,加了大量鸡肋式好友,以为是人脉伏笔,未来的某一天,就可以揭开一个光明的悬念。
悬念能否揭开,是另一个问题。暂不讨论。我们继续讨论,微信的关系本质。
在早期,它确实是一个熟人与熟人的交流工具。但后来,当我们拇指一点,就可以添加一个好友,心情不爽,就可以拉黑几个好友时……它的朋友圈,已不足以称为朋友圈。
它的好友,也不足以称为好友。交友的门槛低,必导致“好友”的关系浅。断交的代价低,必导致双方投入的情感少而廉价。因此,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只能说是一种合作关系,或准合作关系,而非亲友关系。我们在其中,更大的意图是寻找可能的利,而非可能的情。
前天,一个小姑娘告诉我,为什么她加了那么多人微信,却从来找不到人聊天?
原因很简单。
没有共同的利益基础打底,没有相似的价值观扶持,微信好友就只是微信上的“好友”,是一个晃荡的数字,是一串朋友圈沸腾的符号,终究无法入心。
真正的朋友,一直在微信之外。
他是活生生的人。即使你卸了微信,卸了QQ,卸了微博,他还是在那里。从不因一个平台的消失而消失,也不因一个App的热闹而热闹。这样的朋友,不只是彼此生命的互助方,也是彼此生命的参与者。
最后想说,微信中也有好友,比如我们家可二,就在我微信中,但大家的情谊,早在平台之外发生,而非通过微信开始。如果交往模式是后者,结识至交的想法,很可能会落空。毕竟,朋友圈已非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