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公务员综合备考:人口过度集中加剧大城市“拥堵病”
本文是2017公务员综合备考:人口过度集中加剧大城市“拥堵病”。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对北京这座拥有2172.9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交通拥堵始终是个“大难题”。
2017公务员综合备考:人口过度集中加剧大城市“拥堵病”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近几年来,北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交通拥堵加剧的势头,但“车多路堵、地铁拥挤”仍然是人们的普遍感受,“海量人口”出行依然是一道亟待破解的世界性难题。多位专家表示,必须将人口、就业的空间疏解与交通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推进城市病与交通病的共同治理。
海量人口出行难题依然待解
在北京,高峰时段的出行总不会那么顺利。北京市政协委员刘泉讲述了自己高峰时段的出行体验,“三趟地铁都没上去,好不容易上去了也挤成‘相片’了。”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称“每天都会看交通流量统计表”。
北京市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市轨道交通客运量36.6亿人次,同比增长10.2%。
北京地铁10号线,是环绕北京的一条地铁大动脉,也是北京客运量最大的一条地铁线路,一年客运量超过5亿人次。
作为10号线上最为拥挤的站点之一,安贞门站和健德门站两个地铁站所在位置,在700多年前的元朝,曾是元大都北城垣的两个城门。
与马可波罗眼中“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的元大都相比,随着几百年来北京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剧增,海量人口出行带来了世界级难题。
地铁日均客运量千万人次、公共电汽车日均客运量1045万人次、机动车保有量574万辆、小汽车每车年行驶里程15000公里……在地上地下、行车停车各个环节,交通压力的与日俱增,成为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发展的约束性条件。
在地下,总长度574公里的北京地铁,目前以其运营里程数和不断扩展的线路闻名于全世界。但不为人知的是,北京地铁有约40公里满载率超过120%的“黑色路段”。记者在北京地铁昌平线采访体验发现,这条线路满载率最高峰时满载率超过140%,这意味着每平方米内站着7、8位乘客。
家住天通苑的孙明明工作日早高峰时,在地铁5号线首站北苑北站上车进城上班,仅仅是地铁进站需要等待排队安检至少20多分钟、进站后上车需要等待几趟列车……
在地上,北京主要道路超负荷运转,西二环、东三环等路段高峰时超出设计流量50%以上,城市环路、进出城联络线等全天通行流量超过10万辆。而目前北京停车位缺口达到近300万个,私家车“无处安放”成为普遍现象。
一连串“百万级”“千万级”数据背后,还映射出一个更加复杂的交通“多元方程式”,自行车、自驾车、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电摩、快递三轮车成为这个方程式中纷繁复杂的变量。
在全面禁行电摩的长安街与正义路路口,记者目测辅警半个小时内拦下的电摩就有十几辆。
而与国际大都市横向比较看,与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日均五六百万人次的地铁客运量相比,北京地铁客运压力是它们的两倍还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北京核心区(东城区与西城区)小汽车保有率达到千人310辆,是东京(千人170辆)的近2倍;同时北京市小汽车每车年均行驶里程1.5万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2倍。
“虽然莫斯科的人均汽车保有量超过北京,但是北京的私家车总量远高于莫斯科的380万辆,这给北京的交通和环保带来了更大压力。”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城市研究学院副院长伊丽娜·斯梅列娃在2016首都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国际论坛上对记者表示。
“北京如何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是个大难题。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前视察北京时的要求和叮嘱,仍然言犹在耳。
针对历史级、世界级难题,2016年12月12日,蔡奇就交通设施建设、拥堵治理、路网优化等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这也是北京加大力度解决交通问题发出的又一个强烈信号。
蔡奇在调研时要求,要着力提升交通设施建设水平,加快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停车设施等建设,优化路网结构,下大气力治理拥堵路段;不断提升交通服务质量,坚持公交优先,倡导绿色出行,发展智慧交通,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大力整顿停车秩序,严查交通违法行为,精心做好早晚高峰的交通组织,破解因乱致堵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