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公共基础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7大考点
实践决定认识。
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方法,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从而取得成功;相反,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还要重视认识的指导作用,特别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示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百闻不如一见”。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真题实战〉〉〉
视频解析
(多选) 与“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反映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A. 防微杜渐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解析BC。“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意思是接触了实际后才知道真相,亲自实践后才知道困难,这句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A项,“防微杜渐”的意思是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与题干反映的哲理不同,排除。B、C两项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题干反映的哲理相同,当选。D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思是生于淮河以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这句话既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具体性、客观性,又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与题干反映的哲理不同,排除。故本题选BC。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