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对广东省住建厅将新建或筹集一批公共租赁住房,低价提供“夹心层”租住的计划予以认可。但是,该计划拟将异地调动干部也纳入公租房保障的做法,遭到了代表质疑。
公租房旨在解决住房困难“夹心层”人群的需求。那么,公务员中有没有人住房困难、收入偏低、生活窘迫,可以归为“夹心层”呢?当然有。在外界传言福利优厚的机关单位里,同样不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蜗居一族。这些人跟广大青年学生、企业白领等群体一样,经常上网抨击高房价、PK任志强。过去十年间,我辗转于祖国西南、东北、华南多个地方,所结识的公务员朋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然而,这种现象往往得不到公务员之外的一些群体承认,一方面,这是因为公务员的工作、职权和收入都存在可变性,多数人会越来越好。另一方面,部分有困难的公务员,在机关内有得到多重“救济”的可能。不是还有代表说了吗,调来的干部属于“人才战略体系应该保障的对象”,这个体系是有钱配套的。
可能会有人出来说了,本文所指的仍是一些有财力、班子领导关心一线公务员生活的单位。而另一些“穷”单位(经费配套较少)、在体制内没有话语权的非强势单位、没有税费返还的“清水衙门”,或在任领导并不关心下属福利的部门,是不能解决那些问题的。但反过来说,凡此种种单位及其“夹心层”公务员,既然如此弱势,又如何争得过其他部门的人,继而得到公租房分配的机会?
这样一种复杂纠结的局面,并非无法改变。如上所述,在公务员体系内部分配的资源,也常常有失公正和平衡。如果将分配规则和博弈关系明晰化、公开化,不公正和不平衡的现象就将大大减少。同样,在等待公租房分配的社会各阶层“夹心层”中,即便是允许公务员的加入,只要完全透明公开,那么还会存在争议不断的情况吗?简而言之,在公租房等公共资源分配的各领域,许多单位及其公务员应设法驱动公开方式的实现,既能帮到自己,对老百姓也是一件好事。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有关方面延续封闭情境下的监管,不打算向民众交底,公务员们又担心领导给自己“穿小鞋”而不愿不敢去争取,那么还是不要去跟老百姓“挤同一班车”了。瓜田李下的嫌疑,谁都难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