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郑州“汇景嘉园”小区8栋已封顶的楼房开始拆除。经检测,这些建筑使用了不合格的煤矸石烧结砖,工程主体结构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在开发商、施工方、监理单位层层监管下,问题砖为何能被用于安置房建设?
安置房原本是政府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时,对被拆迁住户进行安置所建的房屋。本意是为了安置被拆迁户、保障其住房权益。郑州的这8栋安置房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渣”工程,封顶两月就被拆除,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损害了被拆迁户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加重了公众对保障房质量的极度不信任感。
诡异的是,安置房出现重大质量问题后,开发商、施工方、监理单位都不承认自身的失职,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砖厂,“问题砖”俨然成为安置房质量低劣的“罪魁祸首”。
从表面上看,“问题砖”确实让安置房身败“房”裂。但更值得人们追问的是:在开发商、施工方、监理单位层层监管下,“问题砖”为何能被用于安置房建设?这背后有没有“问题人”?
建筑用砖从生产到最终上墙,至少有砖厂、砖厂所在地质监部门、建筑施工方、建筑监理方和开发商数道质量监控关卡。比如,砖厂所在地的政府质监部门,要对砖厂生产的砖进行检测,向其出具检测报告和生产合格证等有关文件;又如,建设监理方要查验砖厂的相关资料,并对砖进行相关的检测,才能批准施工方进货等。郑州这8栋安置房的“问题砖”能逃避重重关卡,顺利上墙,意味着监管全面失守,出现了“问题人”,即便不是有意开“绿灯”,至少也存在失职行为。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严查事件背后的原因,别让“问题砖”成为“问题人”的替罪羊。
今年,全国将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期间,全国保障房建设目标将追加至3600万套。如何保障这些保障房的质量,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不打折扣,一定要在防止出现“问题人”上做足文章。一方面,应加强对房地产商的监管。对在保障房建造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开发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与此同时是,引入监督制衡机制。囿于保障房带有一定的配给特质,保障房业主缺少与开发商进行市场博弈的平台。可是,惟有住房的业主才最关心自己将来居住房屋的质量,所以,政府要因势利导,架构起制衡机制,赋予购房业主足够的话语权和监督权,让他们跟踪监督保障房建造的每一个细节、整个流程。
更为重要的是,要架构起问责机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凡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地方政府和主管官员都要受到严格问责,存在权利寻租以及各种腐败行为的,要受到法律的惩处。惟有形成保障房与官帽挂钩的法律捆绑处罚机制,才能保障保障房的质量,真正让百姓实现其“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