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与投放名额进行合理匹配
陈斌(厦大教育研究院硕士生)
关于异地高考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录取名额的分配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平均化,高考录取公平最基本的应该是高考考生与投放名额进行合理匹配。具体而言,就是将同一省的不同高中依据学校的师生比、生均经费、固定资产、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因素,将学校划分成A、B两种类型。其中A类学校是在师资、经费、设施、高考录取比例等各方面都享有丰富资源的学校,剩下的则均归为B类学校。在录取的过程中,A、B两类学校的考生统一录取,在此基础上对B类学校给予政策性照顾,即B类学校低于该省录取线的前10%的同学可以录取。
就全国而言,教育部(中央)直属的高校应按当地高中阶段的入学人数进行合理匹配,即每个学校的录取名额=高一入学时总人数÷该年全国高一入学总人数,而一些地方性的院校则可以照顾当地的考生。
无论何种形式的移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上一所好的大学。如果我们通过合理的分配录取名额,同时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措施弥补在教育资源处于弱势的省市区和学校,便可有效缓解户籍限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专家
就地高考是治标而非治本之策
郑若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就地高考”的呼吁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话题,高考录取的地域不公平更是一个在全国 “两会”上多年被一再重提的老话题。这一问题之所以至今未能解决,是因为存在诸多障碍,所关涉的也不仅仅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而是一个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文化基础、就业流向、地方投入等多方面相关的复杂问题。
在中国,很难找到一种令各方面、各群体都满意的高考招生方案,“就地高考”可能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升学问题,但也可能随之带来其他诸多矛盾或不满,它只是一个解决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的治标而非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