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变化特点
1.题型整体稳定,考点分类细化
2000-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型一直保持为五大类,即数量关系、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但为了体现对报考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十二年来,行测部分的考试题型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基础上,于细微处进行改变。通过对题目形式的修改和扩充,提高试题的区分力度。其中变化最大的有以下三类:
言语理解与表达:在保持原有经典题型“阅读理解”的基础上,2003-2004年尝试性的增加了“听力理解”;2009-2011年则逐渐确定了“选词填空”的考查方式。
判断推理:早期行测考试中,判断推理部分只含有三种形式,以图形推理、定义判断和演绎推理为主。到了2005年,“类比推理”题的出现标志着判断推理的考查更加全面,考查方式也相对固定。
数量关系:包括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部分。随着每年报考人数的不断递增,以及公务员岗位对报考人员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2011年取消了“数字推理”,只保留最能体现报考人员计算、判断能力的“数学运算”。
2.题量较大,但保持相对稳定
早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题量在110道左右,考试时间较为充裕。但由于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报考人员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出题人员在题量设置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加,连续十年维持在130-140道题左右。
3. 难度不断加大,提高区分力度
随着公务员报考人数的逐年递增,岗位录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达到通过考试对报考人员进行高效选拔的目的,行测考试题目的难度也逐渐增大。以往单一的计算、记忆性考查开始向综合性逻辑思维转变,题目的设置更有灵活性、技巧性,强调报考人员在面对各种实际问题时的应对能力。
四、申论科目变化特点
1.题材紧跟社会热点变化
申论考查科目的设定一直以当前社会上的热点为主要依据。2000-2003年主要涉及政治文化类问题,2004-2007年正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题材的设定以经济类问题为主。2008-2011年,由于绿色奥运的成功举办,生态文化类问题成为主要考点。其中2010-2011年的考题分为省级以上与市(地)以下两套,为体现省级以上与地市级的区别,题材的设定更加具有针对性。
2.题型设定相对稳定
申论主要测查报考人员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在题型设定上相对稳定。2000-2006年,申论题型的设定呈单一性,概括题、对策题、分析题、文章论述题、应用文题都出现过。而2007-2009年,为了增加难度,出题人将申论题型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出现了综合型题目,但仍是以五种基本题型为主。到了2010年,由于申论科目考试分为省级以上和市(地)以下两类,针对不同级别报考人员的能力要求,考试题型的设定也出现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