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 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它的市场敏感度非常高,它测量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包括200多种(分为8个主要类别)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零售价格的平均变化值。
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目前,我国对核心CPI尚未明确界定,美国是将燃料和食品价格剔除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核心CPI。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确认,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针对提高居民收入等涉及收入分配问题,设定明确指标。
据报道,北京市统计部门发布消息,今后在定期发布综合CPI数据时,将同时发布低收入阶层CPI。同时,按收入分层细化的消费价格指数(分层CPI)也正在研究之中。有鉴于此,专门发布低收入阶层CPI,无疑是统计制度的一个重要创新。在测算方法上,低收入阶层CPI数据的每个基本分类选择的代表规格,也更加符合实际。同样是衣着类,选择的品牌不会是名牌产品,而采价地点也会较少选择大型商场和大型超市。这将使统计数字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收入群体生活现状,为政府对其进行补贴和制定其他相关政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数字背后有民生。统计低收入阶层CPI,其实就是在CPI这个大平均数下,更加关注那些处于平均线以下的人们,了解物价上涨压力下困难群体的真实生存状况,使政府的救济和保护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低收入阶层CPI,不只是统计制度上的改进,也体现了一种贴近民生、包容共享的社会发展思维。
下一步还将推出分层CPI,将使统计数字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感受。从综合CPI到低收入阶层CPI再到分层CPI,将构成一个立体CPI数据体系。这一过程,既反映了统计制度和技术的进步完善,也贯穿着鲜明的民生意识。其实,数字也好,政策也罢,只要贴近并且维护百姓利益,才会真正为百姓所关注,树立不可动摇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