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前三批大学生村官超五成进入村“两委”(2)
有为才能有位
明确进村“两委”比例
在肥东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贾兵看来,金仁东的例子极具代表性。“老百姓认人很简单,能为他们办事就行,因此,引导大学生‘村官’有为,才能有位。”
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有为?安徽省尝试在一些基层推动“导师帮扶制”。每名大学生“村官”都有1名乡镇班子成员或者1名乡镇干部、1名村“两委”主要成员、1名乡土人才结成对子,传授农村工作经验。
23岁的孙金,3年前从村主任助理开始干起,如今已经成为肥东县响导乡副乡长,在他看来,融入基层最快的捷径莫过于请教老村干。“记得一次农民找我问政策,希望把城市户口改回农村户口,怎么解释也不明白。后来请教一位村里的干部,用了个形象的比方,黄土烧成砖是可以的,但是烧成的砖就变不回黄土了,这么一说就明白了。”孙金说:“干农村工作,只有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让人家心服口服。”
在有为的基础上,安徽省通过政策引导,让大学生“村官”从“虚”职变为“实”职,从“跟班”变为“带班”,从“被动”变为“主动”。安徽省委出台全省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意见,规定到村任职1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可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参加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选举;党员大学生“村官”,通过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乡镇党委推荐等方式,参加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和委员选举。省委组织部明确提出各地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或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要达30%以上。
积极兑现政策
推动人才有序流动
“白天听鸡叫,晚上听狗叫”,年轻的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踏入新农村,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而要扎根农村,更是要将自己过去的身份转化为一名“农村人”,误解与否定在所难免,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抑或将这一岗位变成一块小跳板。
池州市石台县小河镇龙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效龙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他在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初,仍不知从何下手。面对村民不信任的目光,他甚至一度产生放弃当“村官”的念头。池州市和石台县委组织部领导多次看望他,与他谈心。
度过磨合期,营造拴心留人的大环境,才能让大学生“村官”真正扎根下来。安徽省委组织部进行了不少的尝试:组织研制开发了全省大学生“村官”信息管理系统,采取省、市、县三级共同管理的方式,对全省大学生“村官”进行动态管理;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报告团巡回报告,开展全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评选活动……
通过积极兑现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生活问题,安徽规定:凡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已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已与县级组织部门签订协议,且在村任职2年以上,经考核称职的,都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目前,安徽省已为大学生“村官”代偿国家助学贷款163万元。在中央按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年补贴1万元的基础上,安徽省级财政再补贴1万元,3年来,省级财政共补助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资金6000多万元。
安徽省一位基层组织工作者告诉记者:“大学生‘村官’将会越来越吃香。目前,我们必须把好入口关,适度控制人数,引进真正优秀的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培养,促进部门联动,以推动人才有序流动。目前来看,这两方面特别是后者还需要更给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