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青海政法干警笔试真题解析:言语分析(7)
51.在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还未出现、人类最快速的文字信息交流手段只是电报的时代,“超链接”概念的雏形和打造“世界信息库”的构想就已经诞生。 1945年,曾有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基于微缩胶卷的信息检索系统,被称为“扩展储存器”。按照当年的构想,这种机器内部分门别类地储存着大量微缩胶卷,人们 可以按动电钮,选择不同主题的胶卷来阅读,还可以通过某一种胶卷上记录的信息编号,“链接”到其他的胶卷;不仅如此,这些机器还可以和图书馆联网,通过某 种机制复制图书馆里收藏的胶卷,从而实现信息检索功能。但直到万维网诞生,当年的这个设想才变为现实。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万维网实现了“世界信息库”的构想
B.世界信息库的构想先于电报技术产生
C.扩展储存器于1945年正式面世
D.胶卷复制技术的滞后延续了“超连接”概念的实现
答案:A
【解析】细节理解题。A项对应原文最后一句话,B、D项文中未提及,C项对应原文是1945年曾有,但是并没有正式面世。因此,本题选A。
52.在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都对“文化”作出了这样的注解: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精神 财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这让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文化,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定义,其内涵都包括科学,也就是说,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 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包括科学基础上形成的技术,是一软硬实力兼有的文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什么是文化
B.如何正确理解文化内涵
C.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如何对文化作出准确界定
答案:C
【解析】意图判断题。文段中间代词“这”是对前文内容的宏观概括和体现,后面是作者的主要观点:“科学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次选主旨类选项,因此,本题选C。
53.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角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十分明显。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扇门,人们仍然 把它知觉为同一扇门,这就是形状恒常性。一个人由近及远而去,但是人们并不会认为这人在慢慢变小,这是大小恒常性。煤块在日光下反射的光亮是白墙在月色下 反射的光量的5万倍,但我们估然看到煤是暗的,但人对它颜色的知觉不变,这是颜色恒常性。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知觉恒常性是相对的
B.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C.视知觉的恒常性最为明显
D.视知觉恒常性的各种表现
答案:D
【解析】主旨概括题。“比如”是举例说明,后面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前面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即“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十分明显。”,对应选项,C、D项都在说明视知觉,但是C项文中没有提及,因此,本题选D。
54.ICT(信息通讯信技术)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自身的碳排放相对较低,而且还在多个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电力传输及交通工具使用过程 中,ICT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在非物质化领域,ICT的发展使得电话会议代替了传统的面对面会议,减少了因此带来的差旅交通等环节的碳排放;电子账单、网 上支票等对传统纸的取代,降低了制造、运输及储藏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在智能工业电动机领域,ICT的短期目标是调控用有,并为企业提供数据,以便它们通 过改进制造系统来实现节能、降低成本的目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ICT:
A.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B.助推众多领域实现节能减排
C.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D.促进了电力和交通行业的低碳化发展
答案:B
【解析】意图判断题,将文章进行分句处理,第二句出现了诸多分号,那么文章的后半部分均在举例说明,重点为第一句的递进复句,次选主旨类选项,因此,本题选B.
55.传统社会中,不管是中国还是欧洲,由于绝大多数技术知识都被行会、手工作坊等保留为私人知识,相互之间难以共享,不能取长补短,于是人们往往是简单 重复前人的工作,而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累积创新。那么在各个种族的平均寿命、智力水平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人均创新效率并不会有多大差异,中国 对西方的人口优势将导致中国对西方的技术优势,因此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专利制度是导致产业革命在欧洲而非中国发生的关键所在
B.近代中国与欧洲在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模式上产生了巨大分野
C.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
D.中国很多时间都在技术总量上遥遥领先于欧洲
答案:D
【解析】语句填空题。空格的位置在最后,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通过阅读得知,前文讲到人口优势导致的技术优势,那么选择总结全文的选择,A、B项原文未提及,C项与前文内容相关性没有那么强。因此,本题选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