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就业歧视严重 公务员招考是重灾区(2)
调研七成单位用人分“性别”
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就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现状,对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南开大学[微博]等11所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七成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对女性求职者更看重其外貌气质、学历和公关能力,而不是更多地去关注其能力。
建言 对性别、体貌应平等对待
刘小楠告诉记者,反就业歧视研究组目前已制定了《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提出用人单位不得在下列12种情况下对就业者区别对待:包括民族、种族、性别、身份、宗教、信仰、残疾、体貌特征、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和生育、性取向等因素。
适用范围既包括招聘、录用、就业介绍等,也包括就业后接受工作岗位安置、劳动报酬、职务晋升、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及劳动保障等情况。
建议稿提出,不得身份歧视和地域歧视,用人单位不得提高对特定地域劳动者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不得以户籍为由拒招非本地户籍的劳动者;不得设置不合理的年龄限制,不得在就业岗位和职务晋升方面设置年龄条件。
设平等机会委员会受理申诉
为了有效开展反就业歧视工作,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建议稿提出,应在国家和省级层面设平等机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就业歧视工作;在直辖市和一些较大城市设立平等机会委员会,主要受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者有关就业歧视的申诉。
平等机会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主任由本级政府首长提名,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同意,任期五年,可以连任。主任应当由法律专家或者曾经当过法官的人担任;副主任和委员应当从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劳动者代表、用人单位代表、法律专家和劳工专家中产生。
遇求职纠纷单位需自证清白
建议稿还专门就劳动者遭到就业歧视后的救济机制提出建议,特别是提出应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求职者首先要提供能够初步合理推断用人单位存在歧视事实的初步证据,再由用人单位提供能够证明其行为不构成就业歧视的证据和理由。如果用人单位拿不出证据反驳求职者,则承担歧视的法律责任。
刘小楠说,专家建议稿目前还在进一步讨论中,完善后有可能在明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委托代表或委员进行提交,以促进国内反就业歧视法律的尽快出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