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历史上的今天】6月第六讲
6月份《历史上的今天》第6讲!2019年6月20日明十三陵开始营建610周年!明朝那些事,咋也搞不清,转走都捋顺,考官穷伤心!关于明朝重要考点一文详细记载,赶快学习起来吧!
第六讲 2019年6月20日明十三陵开始营建610周年
【热点链接】
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自永乐7年即1409年6月20日修建“长陵”始,到清顺治初年完成“思陵”止,时间长达200余年。按陵墓建造的先后顺序,其陵墓名称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在整个陵区中一共埋葬着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人。陵区内还建有妃子墓7座、太监墓1座和行宫、园囿等附属建筑,全部陵区面积达4000公顷。专家学者认定,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朝16个皇帝,有13个葬在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建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称为孝陵。第二代皇帝朱允炆,在叔侄争夺皇位的战斗中下落不明,没有陵墓。到第三代皇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死后葬在距北京城区50公里的昌平县天寿山下的长陵里。从朱棣起,至末帝毅宗朱由检止的14位皇帝,除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死后葬于京西的金山之外,其他皇帝都葬在十三陵。
皇帝建陵选址最讲“风水”。十三陵所在地被认为是风水宝地。明朝永乐年间,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当朝皇帝朱棣决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于1409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十三陵的陵园广袤宽阔,燕山余脉自西北逶迤而来,成为天然屏障;几股河水在平原交汇后,缓缓东去。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苍翠。陵园营建时,四周因山势筑围墙,总长达12公里,围墙险要处设十几个关口,并建城关、敌楼,驻军把守。设口驻军,除保卫陵园之外,还有捍卫京师的重要意义。因为陵园地处京北要冲,北通要塞黄花镇,西达居庸关,东接蓟、辽,其位置犹如京北门户。
最早修建的长陵在十三陵中规模最大,从一进大宫门就应该算是长陵。它有最长的神道,最大的碑亭和碑,最大的享殿和最大的宝城。这些都是其它十二陵所不及的。修建长陵的宝城和地宫用了4年的时间,宝城包括城墙和方城,中间是埋葬朱棣的坟山。长陵的碑亭和神道两旁的石像是在宝城和地宫建成后20多年才修建的。
十三陵布局庄严。如果是皇帝生前自己营造的,规模都较大;死后由下一代营葬的,规模就略小。十三陵的营建究竟用了多少人力,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据《明实录·仁宗实录》记载,营建献陵时,一月之中直接服役的军匠将近18万。由此可见,营建十三陵所用的全部人力。
到清朝末年,十三陵因严重失修已残破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对长陵、景陵、永陵进行了修整,1959年,又在定陵建成了博物馆,现在十三陵地区已成为现代化旅游胜地。
【真题回顾】
2015-甘肃-4. 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细化出若干种类。下列哪种回避与其他三项体现的回避类型不一样:
A.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
B.《唐六典》规定“凡鞠狱管与被鞠狱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
C.宋朝规定武官与武官之间不得通婚
D.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不得“对相监临”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古代官员回避制度。
第二步,我国古代在对官员的选任和管理上实行人事回避制度,主要包括亲属回避、地域回避和职务回避三个方面。A项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南方人在北方做官,北方人在南方做官。明朝是不能在自己的家乡附近任职,属于地域回避。B项、C项和D项都属于亲属回避。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唐六典》规定:“凡鞠狱管与被鞠狱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指负责办案的官员与被告有亲属关系的,有私人恩怨的都需要回避。属于亲属回避。
C项:宋朝规定武官与武官之间不得通婚,通婚之后就有了姻亲关系。所以武官之间不得通婚,属于亲属回避。
D项: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不得“对相监临”,亲家不能相互监督,属于亲属回避。
2013-重庆-12. 关于我国古代税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周井田制中的公田收获全部交给周王
B.春秋时期鲁国开始实行的初税亩是我国田赋制度的开始
C.明朝曾经实施“一条鞭法”的税收制度
D.清朝的“摊丁入亩”税制是把丁税摊入地亩之中统一征收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古代税制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西周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部为领主所有,并不是交给周王。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初,即开始的意思;税亩,指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它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是我国最早的田赋制度,也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
C项:“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D项: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5-吉林-5.明成祖姓名朱棣,其子明仁宗姓名朱高炽,仁宗之子明宣宗姓名朱瞻基,宣宗之子明英宗姓名朱祁镇。从这几位皇帝的名字来看,体现了明朝皇室命名思想的是:
A.天人合一
B.人定胜天
C.五行相生
D.押韵合辙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明朝皇室命名的思想。
第二步,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题干中皇帝名字中的“棣”(dì)字含木,“炽”字含火,“基”字含土,“镇”字含金,既体现了他们之间是父子相继的关系,又符合五行相生的思想。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B项:“人定胜天”的思想出自《周易》,“人定”本质上是人心安定,各守其本分。天,被古人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胜天”即高于“天”,重于“天”。“人定胜天”是指人心安定高于一切,现多指人能战胜自然。
D项: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诗、词、歌、赋、曲等)中常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但不算韵母相同。明清以来,北方民间戏曲把“韵”叫做“辙”(车轨的意思),把押韵叫“合辙”,后来,人们把“韵”和“辙”合称“韵辙”。合辙押韵可以使韵文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唱易记。共有“十三辙,十八韵”。与题干无关。
【知识拓展】
一、明朝重要历史事件
(一)土木堡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
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二)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
朱祁镇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当天,朱祁镇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天顺元年(1457年)一月二十二日以谋逆罪杀于谦、王文,弃市,籍其家。并迫害于谦所荐之文武官员。论复辟功,对石亨、张軏、徐有贞等人分别晋官加爵。
二月初一,废朱祁钰仍为郕王,迁于西内。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去世,时年三十,以亲王礼葬于西山,谥曰戾,葬金山,毁其所建寿陵。其妃嫔也都被赐死殉葬。
(三)明朝统一战争
明朝统一战争是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遣军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及元朝残余势力的一系列作战。
元末,爆发了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义军首领朱元璋在江北红巾军掩护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继攻灭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后,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并举,以夺取全国统治权。
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北取中原,进克大都(今北京);汤和为征南将军,消灭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势力。
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攻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等攻广西。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各路大军接连获胜之际,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帝位,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建元洪武。
(四)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五)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或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师之战,是指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开始的一场首都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也被俘,土木之变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危急之时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加强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