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时政热点:“中国式治霾”能否使霾开雾散?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 当节日喜庆的硝烟散尽,全国多地却仍笼罩在阴沉的雾霾之中。
重重雾霾加重了人们的疑虑--从“洒水抑尘”到“停工停课”,从“雾霾罚单”到“免职开除”,各地治理雾霾的措施多样、语态坚决,为何效果并不明显?政策在落实中又遭遇了哪些尴尬与问题?突破“十面霾伏”的症结何在?
“尴尬”的应急措施当雾霾袭来时,为什么孩子还在上课?当PM2.5爆表时,为什么企业却置之度外?面对民间的质疑,官方解释是,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重污染天气的应急预案。
近日,环保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也出台或制订空气污染应急预案。《福建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已上报福建省政府。辽宁的省级及各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也已编制完成。
然而,各地的应急措施在操作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尴尬”。记者在雾霾天采访时了解到,对于“提醒性、建议性”的“蓝色预警”应急措施,很多人既不了解其具体内容,也无法真正按照建议“减少户外活动”。
上海市尽管已发布《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方案(暂行)》,但关于雾霾严重时,学校是否需要停课,目前并没有明确规定。对此,上海市教委官方微博表示,这是出于综合因素的考虑,并不能说停就停。因为“决定何时停课应综合考虑家长接送、学生的家庭照看和上下学路途安全等因素”。
面对重度雾霾突袭,不少城市甚至还没有相关应急预案。一些已制订预案的城市也并未及时启动,造成有预案不“应急”、有应急无“预案”的尴尬局面。
“一些地方发生过环保部门提出执行应急措施,但最终未能执行的‘尴尬’。”环保人士马军说,对空气污染指数的预判和大规模应急措施联系在一起,对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协作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艰难的“治本”之道2月14日,《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发布,通过六项治本措施防治大气污染,力争到2017年珠三角区域PM2.5年均浓度在全国重点控制区域率先达标。
面对反复来袭的雾霾污染,“应急固然必要,治本更为迫切”已越来越成为共识。为确保治霾效果,各地也不乏雷霆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