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专家研究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潜伏生态危机
目前,三峡水库已开始降低水位,腾库防汛,2007年6月10日前水位由156米降至144米,这其间11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被称为消落带。这次腾库防汛,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水位下降最大的一次。
科研机构和生态环境专家研究表明,随着大面积消落带的出现,三峡库区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浮出水面,生物多样性锐减,将呈现星散稀疏的“似荒漠化”,旅游资源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缓冲带功能减弱,严重威胁三峡库区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安全。
植物群落淹没消失“似荒漠化”难以避免
三峡工程蓄水达到175米之后,将形成一个长600多公里、宽1至2公里的大湖泊。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指由于三峡大坝的修建而形成的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库区周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露于水面的区域,即三峡水库正常水位175米与防洪限制水位145米之间的区域。据统计,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为348.93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26个库区区县,有的地方集中,有的分散,类型很多。其中,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面积306.28平方公里,岸线长4881.43公里。
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刁承泰指出,与黄河流域等其他大型水库消落区相比,三峡水库消落具有以下五个更为凸显的生态环境特征:消落区面积和水位涨落幅度最大、面积较大的连片消落区最多;消落区水位涨落季节反自然枯洪规律,消落区露出成陆时期最为炎热潮湿,大雨、暴雨频繁;消落区范围内被淹没城镇、工矿企业、耕园林地及迁移人口最多,入库大小支流最多,陡峭峡谷消落区分布最广;库岸带城镇最多、规模最大,人口和产业尤其是工矿企业密度最高,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差,人类活动与消落区相互作用影响最为频繁与强烈;消落区形成后的初期阶段,淹没前的陆地生态环境、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植物群落等将发生巨大变化。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曾运用多种影像和数据库资料,以水热条件、地形地貌、土地与覆被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三峡水库消落带是海拔小于200米的平缓河谷区的主要部分,是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然而,三峡工程全面蓄水消落带形成后,消落带内原来的陆生环境改变为冬水夏陆交替环境,每年水位大幅度消涨,陡坡土层流失而基岩裸露,大多数原陆生动植物不适应新的环境难以继续生存而死亡或迁移,消落带范围内的植物在冬水夏陆、水位反复淹没的情况下大多难以成活,消落带植被稀少,“似荒漠化”将不可避免。
生态屏障可能消失,库区水体环境污染负荷加重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雷享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库区消落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隐患较小,危害较轻,主要是影响旅游区的景观,如奉节、巫山等库区区县。特别是在原来三峡的核心景区范围,由于特殊的地理形态,在两岸坡度较陡、土质多为岩沙、水位下降的情况下,垃圾、杂草等污染物及水分、泥沙都易随水流走,消落带总体危害不大。另一类,则是出现在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土质为泥土地区的消落带。
雷享顺说,在该地区,夏季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各种污染物将滞留在消落带上,加上经过半年左右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污染伴着垃圾、杂草,不仅造成景观破坏,而且在高温下极有可能产生异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导致流行病发生。同时,在这类地区的消落带的局部低洼地方,因排水不净,还可能形成零星小面积死水塘,严重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三峡水库冬、夏两季年年蓄退水位,头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将成为第二年水质污染源,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专家研究认为,消落带植被淹没消失,则意味着三峡库区失去了一道生态屏障。消落区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消落带,经滞留积累和转化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
培育建设以植被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
三峡水库所形成的消落带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湿地,其生态环境特征与其他水库消落带、自然湿地有较大差异,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紧邻消落带的库岸带分布有特大型城市、两个大城市和17座中小城市,近千万人口、上千亿元生产总值,消落区受人为活动干扰频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雷享顺认为,为了减轻或消除消落区形成后对生态环境和库区水环境的危害,国家应在三峡库区建立消落带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探索生态保护建设的措施、建立库岸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与水库及其消落带生态保护和谐关系的途径。这对三峡水库和长江中下游生态与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填补我国乃至世界大型人工湿地特别是消落带研究的空白。
专家们指出,在建立消落带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的同时,还应加快湿地系统的培育,使消落区的生态功能更为丰富强大。三峡库区消落带具有湿地生态系统培育和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消落带形成后初期,原有大部分土壤还保存,春季至秋季消落区土地渐次露出,成陆期较长,可利用面积大;库区物种资源丰富,长江干支流自然枯洪消落区有较多喜湿耐淹植物。因此,应在充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植物带选择恰当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的培育恢复建设,以实现充分利用消落带资源,改善消落带生态环境状况,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三峡库区178种珍稀植物命运堪忧
100多棵桫椤树变成了黑色的树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八角莲长在杂草丛中,库区珍稀的“十大功劳木”至今还种在花盆里……
记者来到已经关闭的“三峡珍稀植物园”。这座从库区抢救出的178种珍稀植物的新家园,如今却是另一番景象。
2007年大旱桫椤大片死亡
2007年6月底,部分媒体报道了三峡珍稀植物园(以下简称植物园)关闭的消息,引起市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备受外界关注的植物园,实际上只是一个荒草丛生的山谷。在万州机场附近,沿山路步行20多分钟,一路上满是杂草、竹林、低矮灌木等。2000年前后,从库区抢救出来的178种珍稀植物,就生活在杂草和灌木中。
在一条溪流旁边,曾经种植了200多棵桫椤树。现在只剩下30多棵,其余100多棵全变成了枯黑的树桩,高30厘米左右,根部被黄色的竹叶覆盖。“当初移栽这些桫椤时,都活了。你看,还发出20多厘米的新芽。”植物园负责人向秀发说,去年大旱,植物园严重缺水,桫椤树大面积死亡。如果全部存活,将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桫椤林。
据介绍,这些桫椤主要从涪陵地区移植过来。桫椤名列国家一类8种保护植物之首,在距今约1.8亿年前,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只有极少数存活下来。缙云山现在还有3棵桫椤树,受到了市民的热情呵护。而这里大面积的桫椤死亡,让人痛心。
珍稀植物面临四大威胁
向秀发感到特别痛心的,还有22棵野生枸杞树。它们高3米左右,由于一直没落实具体栽种地点,全部种在花盆里。这些枸杞树全部从湖北巴东移植过来,一般的枸杞树都比较矮小,能长到3米左右高,非常罕见。这22棵野生枸杞树也在2007年大旱死亡。
向秀发认为,即使没有大旱,这些枸杞也会死。因为植物园的总体规划一直没完成,大量珍稀植物长期种在花盆里,根系不发达,迟早会死。
库区特有的植物荷叶铁线蕨,种在花盆中,最近因为湿度太大,许多叶片出现了黑色斑点;一棵1米多高的银雀树,前几天刚刚掉光叶子;一些珍贵兰花蜗居在低矮的遮阳棚中,杂草已将它掩盖。“十大功劳木”也种在花盆中,处境艰难。
珍稀植物园6月关闭后,向秀发最后聘请了1名哑巴管护。向秀发认为,园中的珍稀植物除面临偷盗外,还有来自自然界四大威胁。
首先是虫害,2007年雨水多,空气湿润,适应害虫生长。这里植被茂密,为害虫繁殖提供了条件。
其次是火灾,这片山谷没有任何防火设施,地上的枯枝败叶也没有清理,都是隐患。
还有旱灾和洪灾,园里没有任何现代灌溉设备和防洪设备。
林业部门:绝不让植物死亡
据了解,三峡地区由于没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破坏,还保存着许多珍稀和中国特有的属种,成为三个特有的植物分布中心区之一。初步查明,有维管植物4500多种,蓄水后,受淹没影响的库区陆生植物有500多种,需要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90多种,其中梳花水柏枝、中华蚊母树、川鄂新樟等50多种珍稀植物为三峡地区特有,还有大量名木古树。
而地处万州的三峡珍稀植物园,是在向秀发的推动下成立的。2002年,万州区政府无偿划拨了1200亩土地,国家林业局提供了300多万元启动资金,开始了植物园的建设。
但向秀发说,植物园处于自生自灭状态。2008年关闭陷入绝境,植物全部濒临死亡。
向秀发一直希望市林业局能为植物园的员工解决编制问题,每年有固定经费。换句话说,就是希望政府将园子“养”起来。
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一请求不是林业部门能解决的问题。但该负责人表示,兴建三峡植物园,对于保全三峡库区物种很有意义。林业部门先后给了数百万元支持,万州区政府划拨了土地,支持力度已经很大了。
珍稀植物园作为一个民办植物园,怎样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值得全社会思考。而现在178种珍稀植物的命运,林业部门表示,将高度关注,不会让其灭亡。(节选自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编委(华图)编著的《重庆市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