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高级公务员”薪水高出太多
补贴和工资加一块儿,一个月才领三百元左右,汉朝“公务员”的薪水是不是太低了呢?其实不是。李开周表示,拿低薪的只是东方朔这样刚参加工作的小科员,像丞相、御史大夫、中二千石等“高干”,薪水高得吓人。就说丞相吧,每月仅货币工资就有6万钱,加上粮食补贴和采邑租税,实际月薪是东方朔的900倍不止。
据《半月谈》
明朝也兴公务员热
“山人自有妙计”,是诸葛亮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可到底什么是山人呢。方志远做了详细的解释:山人,指“那些没做官却想做官、身在江湖却想挤进庙堂的读书人,是那些暂时没有做官的门道,便一边自娱自乐、一边寻求发家致富机会的读书人。 ”
其实,这样的山人无时不有,但还没有哪一个时代像明朝的嘉靖、万历时代那样,成为众多读书人的一种谋生手段、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社会身份,并且形成了人数众多、分布极广的山人群体,导致人们有“天地之间尽山人”的感慨。他们试图通过做官来获得地位的提高、生活的改善,这倒是与现在的公务员热颇有相似之处。
在这个时期,三位伟大的人物出现了,第一位是“阳明山人”王守仁,第二位是“弇周山人”王世贞,第三位是“四溟山人”谢榛。这三个人在当时的名气都非常大,对后世也颇有影响。共同的特点是通过做学问、长诗文进入上流社会。这三位自称山人的文化人,王阳明给读书人提供的是社会责任,王世贞提供的是生活方式,谢榛提供的是谋生手段。特别是谢榛的成功更是给了无数毫无社会背景的读书人信心,他们都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引领文学潮流。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古时候的读书人大部分是为了读书应考,求得功名,所谓两大喜事,就有考上“公务员”这件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把考取功名看得与生活中最重要的婚姻大事一样必不可少;许多文人雅士怀揣理想通过考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造福一方百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时候的读书人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热爱,倘若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那是扬眉吐气的大事。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大动力,使万历年间和现代社会对“做官”充满了热情。这与现在社会的公务员热也如出一辙。
对许多人来说,能金榜题名继而做官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可以改变命运的事情,这么好的事情,山人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