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塑化剂、膨大剂等一系列公共事件中,不少人对一些技术专家的发言很困惑。由此,人们开始关注技术秩序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有人惊呼,公众“对科技的质疑越来越多,科学界似乎正在失去过去的权威。” “在此情况下,有必要问一句:科学界与公众的互动是不是出现了问题?”科学当然应该受人敬畏,但是科学也从来就是允许质疑的。良性的技术秩序,不应该是以精通科学技术的专家为一方,而以不懂科学的公众为另一方,一切以专家的话语为准。
技术专家不应该是技术的推销商,科普不是为科学技术做广告的。一种够品位的科普,必须弘扬正确的科学观。如果一味颂扬科学技术,忽视或有意掩盖技术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就是在宣扬一种错误的科学观。正是由于这种偏向,才动摇了公众对技术专家的信念。
科普本来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科学也不是让人顶礼膜拜的。据说,上世纪90年代,欧美一些调查发现,公众的科学知识越多,反而越不支持科学。但是这些调查的立意就是错误的,不能认为公众对科学的支持率越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也越高,不能把对科学技术的质疑混同于反对科学。
作为一种良性的技术秩序,公众的质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唯有经过了充分质疑而发展起来的技术,才有可能是健康的技术。不但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弘扬科学,而且公众也有权就技术安全等问题向专家提起质疑。
农业部于去年启动转基因作物科学传播专项基金,用以支持科学家与公众间的交流。我们现在的确太缺少这种交流。问题在于,作为科学技术专家,他们不应该是任何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当然可以接受资助,无论是用于科普还是研究,但是应该始终恪守科学的立场,而不应该屈服于资助者的立场。他们不应该只宣扬转基因作物的利益,而回避其可能潜伏的问题。
当重大的技术事故发生的时候,也正是社会最需要科普的时候。这时候,专家不应该失言,而媒体对专家的话语也不应该断章取义。专家可以有各自的观点,不需要按照同一个声音说话,但是他们如果不说话,就应视为专家的失职。
许多专家之所以不发言,是因为他们不习惯于回答那些虽然与自己的领域相关,却并不完全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话题。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许多此类相关领域的学科至今仍然是空白,人们对许多问题甚至还缺乏公认的判断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