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就在眼前,与教师相关的各类新闻也接踵而来。江苏省教育厅近日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办法,明确了绩效考核会和师德挂钩,但绝对不与升学率挂钩(《扬子晚报》9月8日);一位普通教师通过媒体吐露心声,她更希望社会以维护师道尊严作为教师节礼物。(《中国青年报》9月8日)
浏览这两则新闻不难发现,它们都和“师德”有关,前者的考核办法里透出的是约束和激励,后者的呼声里渴求着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每每临近教师节,“师德”总成为绕不过的话题,为教师准备一份什么样的礼物,也成了令众多家长和学生挠头的问题。
这几天,有媒体策划专题,“不送礼的教师节,我们该怎么过?”的确,在这个日趋浮躁的社会里,每一个节日都成了应付式的过场,成了商家借以宣传造势的跳板,成为“有心人”人情往来的契机,教师节也不例外。但“不送礼的教师节”终归不是这个节日的价值核心,师道尊严的维护也并非仅仅来自于送礼或不送礼的争论。
这个时候,各地的教育主管机构可能都会举行一些表彰大会之类的仪式来“过节”。仪式上,诸如高尚、奉献、牺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的赞誉之词,都会毫不吝啬地献给教师们。但在这个节日里,与其一味单纯地为教师奉献赞歌,倒不如躬身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不难想像,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是难以知道乡村教师跋山涉水去上课的艰辛;坐在电脑前享受网络信息沟通带来的便捷时,我们也难以体会乡村教师在危房里给孩子们上课时的不安心情。与县城、省城的教师相比,乡村教师除了肩负教书育人的重担外,学校的生存与学生的求学问题也必须在他们关注视野之内。即便如此,乡村教师被拖欠工资的现象还未能杜绝。谁都清楚这样的境况不可能确保农村教育的发展,但这个常年被提及的问题依然是问题。
而城市里的教师更多的是在感受着现实的多重挤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辩一直不曾消停,教师如果偏离了应试教育的门槛,会被上级或者媒体批评为“禁锢学生思维,侵犯学生权利”;如果注重了素质教育的训练,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面前,考试分数的失利,老师可能要为学生背负低能的骂名。
而事实上,教师虽然担负“授业解惑”的职责,但是长远的教育理念却不是普通教师所能决定的。如果教育专家们今天提一套方案,明天出一个指示,而这些方案和指示仅仅是他们脑海中凭空想出的“理想”欲通过一线教师来实现,那教育界会不会出现类似“减负减负,后果自负”的闹剧?这些闹剧,正是普通一线教师所不能承受之痛。
无论我们把教师这个职业“抬”得多么伟大,从事在其中的人也都是平凡的,喜怒哀乐是他们无法拒绝的人间表情,他们所传达出的委屈与不满,正是政府、社会对教师关怀不够的地方,这也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多下工夫的地方。由此来看,教师节最贵重的礼物,莫过于我们能够重视一下普通教师们喜怒哀乐的人间表情,体味不时侵入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快乐和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