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大学生工资和农民工趋同的话题争议不绝于耳,起因起源于社科院近期发布的一项报告,报告中称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均在“千元档”,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甚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此言论一出,立刻引起热议。 “学而优则仕”这一古训由来已久,文凭已成了学子们一块通往光辉前程的“叩门砖”,只要家庭经济状况许可,家长们都愿意将血汗钱交付学校,为孩子换来一纸文凭。而现在,寒窗苦读十余年却比不上农民工,这无疑给热衷于“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人们泼上一盆冷水。
“百无一用是书生”,于是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年重庆地区上万学生选择放弃高考,另觅他途。此举虽无关“读书无用”之说,但也是实实在在给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迎头一击。面对就业难的局面,济南5名大学生通过竞聘当上了淘粪工,苏州大学生竞相应聘公厕所长,沈阳有的大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去重读技校……先就业再择业,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逐渐成熟起来。
大学生和农民工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就业大军里的一员。除去工作环境、工作前景、社会福利的差异之外,大学生和农民工从事的是属于不同社会分工的工作,简单将其工资拿来对比显然不够全面。
我们应该看到如何在不同型的人才之间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在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之间,如何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这才是和谐的根本之道。
就业竞争加剧也反映了目前高校专业设置、教育理念与社会脱节的咎病。“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促使高校必须转向培养技能型、生产型人才的领域,多培养“实用型”、“技术性”而非“理论型”的学生。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分流高等教育、拓宽教育渠道的重大举措,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最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职业教育的转移,最好的扶贫是通过职业教育的扶贫,职业教育在短期内用低成本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这也填充了我国社会需要大批技术型人才的缺口,使得用人单位能够“量材录用”,合理使用,实现资源效率利用的最大化。